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图排中的体现

(2019-10-24 19:54:03)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图排中的体现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损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老师、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

    首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儿童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受到鼓励。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其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第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惩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对AB两个实验组进行实验: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时,也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儿童。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强。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口头批评、停止活动、暂时隔离等方式,都会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

    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第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作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的儿童;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以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原因:

    1、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有的孩子生来就有很强的攻击性。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3、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强化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图排,全称图像排列心理疗法等,是来访者通过对自己选择的一组图片进行自由排列,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分析、诊断、咨询和治疗于一体的一种游戏式心理治疗,其理论基础是荣格的思想和心理投射理论。它是一种在来访者不用说出自己秘密的情况下,以游戏的方式来放松、减压、思考、领悟等,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来访者通常说不出自己的困难、痛苦或冲突的来源及解决方案,或对它缺乏理智上的了解。图像排列心理治疗,可以透过主动想象和创造性象征游戏的运用,制造从潜意识到意识,从精神到物质,以及从口语到非口语的桥梁,从而使自己受到领悟,进行自助。它是一种心理疏导手段,是通过对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和其他图片排列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在图排中,喜欢的图片有:武器一类的图片,军人一类的图片,警察一类的图片,安静的环境一类的图片,如大自然的图片,等等。喜欢这些图片的原因和理由有(关键词):刺激,愤怒,宁静,幽静,厉害等等。图排中,经常会出现的主题有:强大的主题、心静的主题、速度的主题、英雄的主题、英雄原型等等。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图排中的体现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图排中的体现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图排中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