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回文诗
回文诗起于汉代,据云,苏伯玉的妻子怀念远方的丈夫,在盘子中婉转回环地写了著名的“盘中诗”,这就是回文诗的权舆。后来,前秦女诗人苏蕙(若兰)也是为了惦记流涉在外的丈夫秦州刺史窦滔,在织锦上写下了《璇玑图诗》,使得回文诗更趋奇妙。这诗排成纵横皆为二十九字的正方形,共计八百四十一字。《晋书"烈女传》上称它“婉转循环,读之词意凄绝”。后世好事者频加寻绎,竟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可算得回文诗中的巨著。此诗在古典小说《镜花缘》第四十一回上可一睹全貌。
此后,历代文人都有回文诗的遣兴之作,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等也俱是写回文诗的高手。
下面四幅圆环每环只有十个字,却各藏有一首七言绝句,正好是咏春、夏、秋、冬四季的事物。下面试读第一首:
春雨晴来访友家,
雨晴来访友家花。
晴来访友家花径,
来访友家花径斜。
如书友有兴趣,不妨将另外三首读出来。
(本应是环形,可贴不过来,只好用一字形了。大家可以把十个字看成环形首尾相接来读。)
1、晴来访友家花径斜春雨
2、荷翠叶长香满塘夏沼风
3、笛声清怨生秋月横空奏
4、雪醅冬阁寒呼客赏梅开
回文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很独特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特征。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顺着读,还能倒读的诗。有的回文诗顺读和倒读都是一个意境,有的诗顺读是一种含义,倒读又是另一番意思了。
相传最早的回文诗出现在南朝,古今之回文绝唱就数前秦的秦州剌史窦滔之妻苏蕙所作,并织成五色锦的《璇玑图》。风靡文坛千百年的《璇玑图》全文841字,横纵各29字。据考图上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回文诗。可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还能周流而读,构思严谨巧妙。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当然也有说法回文为道原创后又失传。文学界对回文诗起源众说纷纭,但对苏才女之作自是举手公认的。到了宋朝时候,诗人们所作的回文诗可谓国色添香了,不但能字句往返成韵,且从头到尾回环,绕有趣味。
写作回文诗有极高难度,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得遵循回文的规则韵律。可见我国古代大诗人、大文豪的遣词造句之功力了。
读一诗如赏一幅画,有的回文诗文字美、韵律美,宋代文学家东坡先生留下的其中一首《记梦》正读是:
空花落尽酒倾漾,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辗斗晴窗。
倒过来读是:
窗晴斗辗小团龙,
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
漾倾酒尽落花空。
不论你顺读还是倒读都表达出诗人在梦中畅饮于火炉旁的情趣。
还有一首回文诗更是叫绝。苏轼去访其挚友秦少游,因秦外出游玩,很长时候没回来。苏轼几次上门拜访落空。后其家人告诉他秦可能去佛印和尚寺去了,便书信过去。秦少游见信后回了苏轼一封仅14个字的怪信。信上14字绕成一个圈。“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苏轼看了大声叫绝。此14字是秦少游写的一首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仅几个字的回旋往返就成了律诗,颇具欣赏价值。还有明代蒋一葵的《春》是一首“前七后三”的连理回文诗。它用“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联成一首晓岸春晴醉明月的“七言绝句”: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晓月明;
明月晓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宋代诗人李禺作的一首表达夫妻感情深厚的《夫妻互忆》犹为动人。顺着读是表达夫对妻儿的眷念之心,从最后一字倒读,又是表达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雅美的回文诗数不胜数,仔细读来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回文诗堪称诗坛上的奇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