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能否治愈中国诺奖焦虑症?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归属中国作家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国人心中的疼,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林语堂都曾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亚于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
尽管也许会有人认为,中国作家的好坏并不需要外国评委来说三道四,然而,对于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口碑的文学性大奖,任何过度地藐视与贬低,往往只会衬托出自身的局限与狭隘。对于莫言的获奖,我们自然应该感到高兴,并为之喝彩。
在诺贝尔奖的5项大奖中,由于文学奖不像物理学奖、化学奖等那样具有专业性和明确评判标准,大家可以根据科学家近年的研究成果大致推断出来,因此每年成为悬念最大、预测难度最大的奖项。加之瑞典文学院确立的“提名保密50年的规则”——不准外泄提名人的姓名及资料,不通知被提名者本人,更增加了文学奖项预测的刺激性。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知名汉学家马悦然一再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文学。不少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成就,而不是因为其他。人性是相通的,艺术是永恒的。莫言获奖,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的价值,重申了文学的尊严。
那么,莫言获奖是否具有这样的分量?它能不能治愈我们国人的“诺奖焦虑症”?获奖背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就此话题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对》栏目组特邀《人民文学》原社长韩作荣、莫言多年好友、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王久辛及栏目资深观察员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本期节目将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10月14日18:00首播。10月15日18:00重播。敬请关注。
□唐雁楠 CETV老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