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长印象李希贵生玉海十一北大附中老廖教育 |
分类: 北京校长印象 |
北京中小学校长2011印象之11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校长“升官”的版本总是很多,从传他在教育部做司局长到在教育强区海淀做主要教育官员等说法应有尽有。“官道”对李校长来说并不陌生,多年前,他从山东的县教育局长做到市教育局长,再做到了教育部副司级官员。如果在官道走下去,李希贵应该到了更高的官位。但李校长的最大志趣还是办学,所以恕我妄自忖度:估计他不会再回到官场了;在他心中,十一学校的事业值得奉献出所有的心力。其实,校长的价值无需用官阶来衡量,优秀校长的主流价值具有“放大的无限性”,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终极价值,承载着一代人的强国梦。
当然,李校长官道版本的风行,真切地表明了人们对他的赞许,人们希望这样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智者在公共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教育更能承受各方的期待。
李校长是校长中的校长,他的区级、市级校长工作室是出教育专业人才的地方,出正职校长的地方,是出教育智慧的场所。他也是教育部校长培训班的老师。事实上,他是基础教育的“教父”,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参与者、评估师和分析师。
■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生玉海
北大附中的党员人数在百人以上,其成立的党组织为党委,生玉海是附中的党委书记(一般中学的党组织则是党总支),与校长王铮搭班子。二位都是北大人,王铮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生玉海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目前两人的办公室东西向紧邻。“王生”的绝配,使得北大附中这所名校的工作氛围达到了十分和谐的境界。几年来,北大附中渴望这种和谐,也终究拥有了这份和谐。
生于1973年的生玉海本科在北大学的是数学,研究生在北大学的是经济学,目前正攻读北大教育管理博士学位。学在北大,工作也在北大,留校后任北大研招办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多岁就做了处级干部。其实他的职务全称是“北大副教务长兼北大附中党委书记”。教务长是北大传统中的“三长之一”(三长即教务长、总务长和秘书长),由北大副校长兼任;生玉海作为副教务长,分管的是北大举办的基础教育,可谓“位较高权较重”,不过处世淡然的生玉海在名利上未曾上心。在北大的工作使他习惯了对问题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忠于其价值判断以全力达到目标。在附中,生玉海和王铮都是工作狂,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不稀奇。他和王铮推进了真正的小班教学——北大附中的班额都在30人以内;附中国际部的班额更是不超过20人。年轻的生玉海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已然炉火纯青。他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研究之间做了完美的转型,使附中和北大两个层级的教育得到了有效地衔接。
■北京177中校长:战起荣
“战”姓不是大姓,但战校长是个适合做大事的人物。入主177中不到一年,这所东城的普通校有了质的飞跃,师生的人气高了,凝聚力更强了(去年新高一只招了40名学生,而今年一举招了100余新生);中高考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中考超过东城普通校平均分10余分,语文、外语等单科成绩甚至高于全区平均分;高考总上线率达到96.05%,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对177中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难怪有人说,战校长这样的能人若早日主政就好了。
短时间上任就业绩频现,其实得益于他多年在其他校做校领导的思考和积淀。此前,他在165中任书记兼德育副校长,12年来一直抓德育。德育就是做“人”的工作,把人的心气理顺了,工作自然好开展了。所以上任177中伊始,他率先改善了老师们的工作环境,为老师们重新装修了办公室,并在图书馆设立了“书香屋”,老师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看书、下棋,还可以自己煮咖啡、看电影。他为老师们创造各种条件提升自我。他还狠抓食堂饭菜质量,坚持学校自己制作午餐,并且亲自试吃,从卫生到营养严格把关。同时,这位面容帅气的校长注重抓学生的“日常小事”,学生的体态仪态、迟到早退、课堂效益、作业考试等都属学校的监测范畴。学生可塑性强,真是一抓就灵,大半年下来,校风班风好了,孩子们气质都不一样了,学校整体成绩上来了。
年过五旬的战校长笑称自己来177中“并不是养老的”,这位对教育饱含激情的校长希望在这里多干实事。下一步,他力图将177中打造成一所音乐特色校。有老战在,177中值得深度关注!
■康乐里小学校长:刁立春
刁校长是一位好校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她的气质就是大众心中不变的好校长气质,智慧、大气、端庄、朴实、亲和、谦逊、良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孩子交给这样的校长,家长们可以绝对放心。刁校长也是党的好干部,这样的干部不用扬鞭自奋蹄,会自然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尽心尽责让事业一步步获得发展。多年来,刁校长在老宣武潜心办学,规矩办学,认真办学,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老师,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在她的引领下,康乐里的社会声望越来越高,已成为原宣武、今天西城的一流优质校。据传,康乐里的毕业生竞争力在西城南片稳居前列,毕业生升学后获得了初中名校的高度认可。另据传,康乐里的抽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刁校长的成功秘诀在于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让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让老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让孩子像孩子,不炒作时髦概念,让点滴的教育渗入孩子的心灵。这位本土校长将优质教育带给南城众多的孩子,她的努力值得家长的感念和社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