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奶奶那儿就开始煲汤了---健康DIY
(2009-05-14 18:38:22)
标签:
健康diy汤药膳杂谈 |
分类: 食经 |
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里引用了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自打有了太极、阴阳的观念,国人的生活就和这个挂上了钩。即如养生,亦是如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那简直是:喝着药汤长大的。所谓药汤,即是膳补。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吾好食呢D野啦,无益架(不要吃这个了,无益的)。
一、 HOT BODY?COLD BODY?总之是DIY的BODY
是的,无益。对我们广东人来说,吃的东西最重要对人身体有好处,这就时时处处牵涉到健康DIY。我们的健康DIY观念由来已久,也许是僻处南陲,气候湿热,健康DIY变成必须。当然,古代粤人,没有DIY一说,但其阴阳调和,共济养生的概念却成了今天最佳的健康DIY方法。所谓阴阳,不光指的男女,在健康上,更多指身体的调理,其中寒热之法便是阴阳的最佳体现。
外国人往往不知道“热气”指的是什么,胡乱把它给暧昧地翻译为:“HOT BODY”,其实,热气,就是上火,中医认为,人人身体中都有看不见的“火”,这是生命之火,但如果过火了,就会上火。具体表现大概就是痰多、咳嗽或是牙疼、舌苔厚、烦燥、睡眠不好等。上火是经常的事,这时候,一煲靓汤,就变得尤为重要。记得小时候,奶奶在院子种了一棵金山黄,阔阔的叶子迎风招展,一到夏天,手臂粗、金黄色的老黄瓜就成熟了,奶奶每每摘下一根,拿来煲猪腱,汤里只消放上两颗蜜枣,便已香甜无限。老人家最喜欢小孩子多吃粥、多喝汤,盖下火也。
小时候的我,不算太调皮,最喜欢在家门口拿了瓦片放上青草叶子和小朋友们或是自己玩煮饭仔,每当我煮完饭仔回来,奶奶的饭仔也煮好了,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吃粥仔。穿着爹爹买给我的紫色蝴蝶塑料拖鞋,一件白色口袋里长出一丛花的长背心或是大姑妈给买的粉蓝色的确丝(不是的确凉)衫子,坐在老家门口的地木上,小风吹着,我拿着小勺子小碗吃瘦肉或是田鸡粥仔,长辈的健康DIY关爱就被我呼呼呼地吃进了口里。
如果说喝金山黄汤和吃粥仔是快乐健康DIY之旅的话,那喝菜干汤和胡罗卜干汤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喝汤苦旅。有时候,上火上得狠了,眼睛都红了,舌头也苦了,大人们便说:粥仔和金山黄“吾止得咳”(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不是指真正的咳嗽),于是,就出到我最讨厌的菜干来煲汤,更恐怖的时候,还放上胡罗卜干!这种汤完全不是香甜,而是发酸,小孩子挑嘴的多,我那时候,就非常的讨厌,可是被大人勒令强制要喝下去,有时候,就喝得泪水都流了出来。这还不止,爸爸妈妈回来的周末,他们还喜欢用黑黑的“坏蛋”来煲粥,我看了都怕了,但也被喝令必须要吃,吃着吃着,后来居然喜欢起来。
二、满眼不堪三月暮
小的时候,其实对健康DIY是完全不上心也没感觉到它的好处的,那时候净顾着玩,且思想西化,觉得中医全是些没用的东东,直至,我成为了少女。
豆菀年华的我,常在微雨的春日,站在紫荆花似香非香的落英下伤春悲秋,时而发呆,时而惆怅,时而微笑,时而悲伤,脸色苍白,并以此为凄美,殊不知,其时已患了气血两虚之症。刚来例假没多久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还是个孩子啦,一贯的贪嘴。到了夏天,西瓜上市了,家里新剖开的西瓜的清新香气,加上失血引起的嗜甜,哪里忍得口,吃了一块又一块。不顾奶奶和妈妈的阻挠,加上晚上躲在被窝里看金庸小说睡眠不足,某个周末居然晕倒在地上。
爹爹看不过眼,就去市场里买了鸡腿回来,叫妈妈放了姜片和红枣炖给我吃。这些东西都是温补的。到底年轻,吃了一段时间加上例假期间尝过苦头知道要戒口了,很快,种种症状便自动消失。这时候,多多少少知道中国传统中医健康DIY的好处了。
直到来了深圳,开始独立生活,才真的懂得了健康DIY一点微末之道,才领略到其中的好处。孤身在外,哪能没有一点头晕身热?有时凉了,有时热了,总之是身体感觉不舒服了。这个时候,就要“则”了,所谓的“则”,就是自己观察,自己尝试、自己调整。这个“则”的概念就是妈妈教给我的。妈妈在我爸爸的口中是:凉又不行,热又不行的一个虚不受补的典型。所幸她的身体尚无大碍,所幸我没有遗传她这一点。小学时,他们从医院开了鹿茸回来炖了后都是我吃的多她吃的少。可是我也有很多东西不太适合吃。比如:吃多了当归会烦燥、喝多了白萝卜海带汤会头晕,吃了狗肉会牙疼,吃了羊肉脚痛伤口会发作。这些都是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吃过后身体不适却找不到原因,打电话问妈妈后在她的提点下才发现的。她教我,热了就自己煲点降火的汤,嫌麻烦就煲鸡屎藤粉,寒凉就最好温补,但最好不要补得太燥,西洋参有很好的清补作用并送了我很多野生西洋参和养殖的虫草。在她的教导下,我自己也慢慢学会了“则”,大概知道怎么调理自己了。
天地万物,阴阳互换,就如人体里的“寒”与“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宇庙在转动,人也在调整,在越来越提倡自助的当下,我们当然要活在当下,快乐在当下,健康DIY在当下。
自打有了太极、阴阳的观念,国人的生活就和这个挂上了钩。即如养生,亦是如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那简直是:喝着药汤长大的。所谓药汤,即是膳补。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吾好食呢D野啦,无益架(不要吃这个了,无益的)。
一、 HOT BODY?COLD BODY?总之是DIY的BODY
是的,无益。对我们广东人来说,吃的东西最重要对人身体有好处,这就时时处处牵涉到健康DIY。我们的健康DIY观念由来已久,也许是僻处南陲,气候湿热,健康DIY变成必须。当然,古代粤人,没有DIY一说,但其阴阳调和,共济养生的概念却成了今天最佳的健康DIY方法。所谓阴阳,不光指的男女,在健康上,更多指身体的调理,其中寒热之法便是阴阳的最佳体现。
外国人往往不知道“热气”指的是什么,胡乱把它给暧昧地翻译为:“HOT BODY”,其实,热气,就是上火,中医认为,人人身体中都有看不见的“火”,这是生命之火,但如果过火了,就会上火。具体表现大概就是痰多、咳嗽或是牙疼、舌苔厚、烦燥、睡眠不好等。上火是经常的事,这时候,一煲靓汤,就变得尤为重要。记得小时候,奶奶在院子种了一棵金山黄,阔阔的叶子迎风招展,一到夏天,手臂粗、金黄色的老黄瓜就成熟了,奶奶每每摘下一根,拿来煲猪腱,汤里只消放上两颗蜜枣,便已香甜无限。老人家最喜欢小孩子多吃粥、多喝汤,盖下火也。
小时候的我,不算太调皮,最喜欢在家门口拿了瓦片放上青草叶子和小朋友们或是自己玩煮饭仔,每当我煮完饭仔回来,奶奶的饭仔也煮好了,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吃粥仔。穿着爹爹买给我的紫色蝴蝶塑料拖鞋,一件白色口袋里长出一丛花的长背心或是大姑妈给买的粉蓝色的确丝(不是的确凉)衫子,坐在老家门口的地木上,小风吹着,我拿着小勺子小碗吃瘦肉或是田鸡粥仔,长辈的健康DIY关爱就被我呼呼呼地吃进了口里。
如果说喝金山黄汤和吃粥仔是快乐健康DIY之旅的话,那喝菜干汤和胡罗卜干汤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喝汤苦旅。有时候,上火上得狠了,眼睛都红了,舌头也苦了,大人们便说:粥仔和金山黄“吾止得咳”(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不是指真正的咳嗽),于是,就出到我最讨厌的菜干来煲汤,更恐怖的时候,还放上胡罗卜干!这种汤完全不是香甜,而是发酸,小孩子挑嘴的多,我那时候,就非常的讨厌,可是被大人勒令强制要喝下去,有时候,就喝得泪水都流了出来。这还不止,爸爸妈妈回来的周末,他们还喜欢用黑黑的“坏蛋”来煲粥,我看了都怕了,但也被喝令必须要吃,吃着吃着,后来居然喜欢起来。
二、满眼不堪三月暮
小的时候,其实对健康DIY是完全不上心也没感觉到它的好处的,那时候净顾着玩,且思想西化,觉得中医全是些没用的东东,直至,我成为了少女。
豆菀年华的我,常在微雨的春日,站在紫荆花似香非香的落英下伤春悲秋,时而发呆,时而惆怅,时而微笑,时而悲伤,脸色苍白,并以此为凄美,殊不知,其时已患了气血两虚之症。刚来例假没多久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还是个孩子啦,一贯的贪嘴。到了夏天,西瓜上市了,家里新剖开的西瓜的清新香气,加上失血引起的嗜甜,哪里忍得口,吃了一块又一块。不顾奶奶和妈妈的阻挠,加上晚上躲在被窝里看金庸小说睡眠不足,某个周末居然晕倒在地上。
爹爹看不过眼,就去市场里买了鸡腿回来,叫妈妈放了姜片和红枣炖给我吃。这些东西都是温补的。到底年轻,吃了一段时间加上例假期间尝过苦头知道要戒口了,很快,种种症状便自动消失。这时候,多多少少知道中国传统中医健康DIY的好处了。
直到来了深圳,开始独立生活,才真的懂得了健康DIY一点微末之道,才领略到其中的好处。孤身在外,哪能没有一点头晕身热?有时凉了,有时热了,总之是身体感觉不舒服了。这个时候,就要“则”了,所谓的“则”,就是自己观察,自己尝试、自己调整。这个“则”的概念就是妈妈教给我的。妈妈在我爸爸的口中是:凉又不行,热又不行的一个虚不受补的典型。所幸她的身体尚无大碍,所幸我没有遗传她这一点。小学时,他们从医院开了鹿茸回来炖了后都是我吃的多她吃的少。可是我也有很多东西不太适合吃。比如:吃多了当归会烦燥、喝多了白萝卜海带汤会头晕,吃了狗肉会牙疼,吃了羊肉脚痛伤口会发作。这些都是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吃过后身体不适却找不到原因,打电话问妈妈后在她的提点下才发现的。她教我,热了就自己煲点降火的汤,嫌麻烦就煲鸡屎藤粉,寒凉就最好温补,但最好不要补得太燥,西洋参有很好的清补作用并送了我很多野生西洋参和养殖的虫草。在她的教导下,我自己也慢慢学会了“则”,大概知道怎么调理自己了。
天地万物,阴阳互换,就如人体里的“寒”与“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宇庙在转动,人也在调整,在越来越提倡自助的当下,我们当然要活在当下,快乐在当下,健康DIY在当下。
前一篇:八月北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