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之“旅行者困境”
(2010-02-05 22:46:27)
标签:
博弈论旅行者困境杂谈 |
分类: 非无所球 |
即使是二人同时决策,博弈论也为我们提供了警示世人别太“聪明”的例子: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以出产细瓷花瓶著名的地方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总在八九十元的价位浮动,但是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时候的确切价格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的价格。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讲真话,于是按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航空公司就论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并且原则上照这个低的价格赔偿,但是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钱,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就为了获取最大赔偿而言,本来甲乙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这样两人都能够获赔100元。可是不,甲很聪明,他想:如果我少写l元变成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样我将得到101元。何乐而不为?所以他准备写99元。可是乙更加聪明,他算计到甲要算计他写99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准备写98元。想不到甲还要更聪明一个层次,计算出乙要这样写98元来坑他,“来而不往非礼也”,他准备写97元……大家知道,下象棋的时候,不是说要多“看”几步吗,“看”得越远,胜算越大。你多看两步,我比你更强多看三步,你多看四步,我比你更老谋深算多看五步。在花瓶索赔的例子中,如果两个人都“彻底理性”,都能看透十几步甚至几十步上百步,那么上面那样“精明比赛”的结果,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只写一两元的田地。事实上,在彻底理性的假设之下,这个博弈惟一的纳什均衡,是两人都写0。
这就是哈佛大学 巴罗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旅行者困境”。一方面,它有启示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告诫人们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但是另一方面,它对于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
有了这个假设,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明确的比较取舍标准来推理,但是推断出来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依赖于应用“理性行为”假设的程度。如果你的论证像“旅行者困境”那样,假设当事人彻底理性,能够算计到十几步甚至几十步,那么你推论出的结果,未必符合现实。
大家知道,理性行为假设是讨论消费者和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所以经济学在理性行为假设之下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还要进行另外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旅行者困境”是所有博弈论学者甚至所有经济学者必须面对的困境。
启示:一位富翁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他急匆匆地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半个屏幕。一位乞丐看到广告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商场的墙体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3万元。乞丐又折回他的住处,把狗重新拴在那儿,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从没有离开过这只大屏幕,当酬金涨到使全城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住处,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在这个世界上,金钱一旦被作为某种筹码,就不会再买到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