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渭城曲》说《小秦王》词

(2011-04-23 22:13:49)
标签:

诗词

读书

文化

杂谈

分类: 说文论道

              从《渭城曲》说《小秦王》词

    唐代大诗人王维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它借助于从客舍送别到西出阳关后的时空转换,利用春雨濛濛的逆旅送别环境,营造出令人伤怀的惜别气氛,可谓一唱三叹,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效果,历来为学者所称道。今天,写作本文的初衷,不是着重探究分析其高超的艺术性和写作手法,而是因为晚间在网上看了几首自称《小秦王》的词作,就其格律问题,本人心存异议,因此结合王维《渭城曲》词和本人所学撰文,就《小秦王》词格律做一番探讨,与各位共同切磋。

               王维《渭城曲》及平仄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仄平平仄仄平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仄平仄仄仄平仄,
             西出阳关无故人。平仄平平平仄平。

    从上面格律不难看出,这首七言诗前两句符合七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格式,但第一句作了拗句,一三两字平仄做了互换,避免了孤平的出现,并且一二两句是相对的,这符合七绝的声律句式,但第三句按照绝句要求,应该与第二句相粘,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应该与第三句相对,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你看这两句的格律,显然不符合上述七言绝句的声律要求,二三句应粘反对,因此从上述分析断言,《渭城曲》的声律不是一首七言绝句,所以各位读者在学习唐诗《渭城曲》时,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七言绝句来赏读。

    既然《阳关曲》不是七言绝句,那它到底是古诗还是词呢?

    昔我在茂林书法学院学习时,在《学诗词》期刊上,穆安先生发表过一篇有关《小秦王》的辨析文章,文中说:“《渭城曲》自唐王维开始,在当时就有了阳关三叠歌法,其在格律上不同于唐七绝,后至宋代则成为《小秦王》词了”。在宋代,大词家苏轼填了好多首《小秦王》”,并且自注曰“《小秦王》入腔即为《阳关曲》”,所以《阳关曲》是曲子词, 入曲而唱, 所谓"入腔"也;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盖即“渭城朝雨浥轻尘”一绝。显然,《渭城曲》到宋代就成为《小秦王》词了,《小秦王》就是词牌。

    近代词学大家吴梅教授在《词学通论》第六章,论及张志和《渔歌子》词时说,此《渔歌子》既与七绝异,或就绝句变化歌之耳。因念《清平调》、《阳关曲》,举世传唱,实皆是诗。《清平调》后人拟作者鲜,《阳关曲》则颇有摹效之者。如东坡《小秦王》词,四声皆依原作,盖音调存在,不妨被以新词也。因而,吴梅教授也是认同苏东坡依《阳关曲》所作《小秦王》可以作为新的词牌了。

    下面学习分析一下苏轼的三首《阳关曲》词。

          其一: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仄平平仄仄平平,

        银汉无声转玉盘。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生此夜不长好,仄平仄仄仄平仄,,

        明月明年何处看。平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

        济南春好雪初晴。仄平平仄仄平平,

        才到龙山马足轻。平仄平平仄仄平

        使君莫忘霅溪女,仄平仄仄仄平仄,

        还作阳关肠断声。平仄平平平仄平

          其三: 阳关曲(军中)

        受降城下紫髯郎。仄平平仄仄平平,

        戏马台南旧战场。仄仄平平仄仄平

        恨君不取契丹首,仄平仄仄仄平仄,

        金甲牙旗归故乡。平仄平平平仄平

    从上面三首词和王维的《渭城曲》相比较,发现有以下共同点:

    1、所有词均为平起式,四句凡三平韵脚。

    2、起首两句平仄基本相同,符合“首句入韵”绝句平仄格式,只是第二句第一字平仄稍有差异,但在该句式中,首字本身就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声律是相同的。

    3、第三句平仄均为“仄平仄仄仄平仄,” 标准句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五字皆拗为仄音,第五字皆为入声字。

    4、第四句平仄均为“平仄平平平仄平”,标准句式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第五字根据上句,采用对句救,皆救为平音,形成了三四句完全相对的格局,并且第二字皆为入声字。

    5、四首第一句的第一字和第四句的第六字,皆为去声字。

    综上分析可见,《小秦王》词格律是相当严格的,最起码,善于追求意境,超脱豪放而惯于疏律的苏轼在填写这几首词时,态度是严谨的,是严格的分析和继承了王维词的特点,在声律上没有越雷池一步,所以,我认为《小秦王》词的格律应符合上述四首词特点,如《北美文学网》之《词分类表》所述格律才是正确的:

      阳关曲(渭城曲、小秦王)

        ●○○●●○△,
        ⊙●○○●●△。
        ●○●●●○⊙,
        ○●○○○●△。(注:○平,●仄,⊙可平可仄,△韵脚)

    阳关曲(渭城曲、小秦王) 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再举当代著名词家魏新河先生一首《小秦王》词作做一分析:

小秦王  海棠   大河课作

李园犹忆旧时春,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瓣残红一梦痕。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回睡去不须管,仄平仄仄仄平仄,

开落从今无主人。平仄平平平仄平。

魏新河先生,现任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乃当代卓有成就的诗词书画大家,于国学及音韵学颇有建树,从该词平仄分析看,其完全符合王维及苏轼词的格律,由此看来,上述格律无疑是《小秦王》词标准格式。

     但是《小秦王》词从以前的文献著述中却还存在另一说法:

    词律中说:《小秦王》又名《阳关曲》。即七言绝句,平仄不拘。如东坡所作“暮云收尽溢轻寒”一首,下二句失粘,不论。按:渔隐丛话云,唐初歌舞多是五七言诗,后渐变为长短句,今止存瑞鹧鸪、小秦王二阕,瑞鹧鸪是七言八句诗,犹依字易歌。《小秦王》是七言绝句,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

    上述说法所持的论点,说明《小秦王》词,只是平仄不拘的七言绝句,只是加以虚声可歌的七绝罢了。

    持此论点并身体力行之人古今有之:

    试举例如下:

                小秦王  仇远(宋 )

        水拍江堤没软沙。仄仄平平仄仄平,

        菰蒲深处钓鱼家。平平仄仄仄平平。

        罾头免得黏风絮,仄平仄仄平平仄,

        船尾依然带落花。平仄平平仄仄平。

     还有: 小秦王   买花词    张伯驹(民国)

        虎尾春冰过岁华,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身莫问在天涯。仄平仄仄仄平平。

        老来未了风流事,仄平仄仄平平仄,

        便是家贫也买花。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述两首所谓的《小秦王》词,均出自名家之手,细审之,却是地地道道的七言绝句,一点也没有平仄不拘,从网上网友的习作来看,作七言绝句而冠以《小秦王》词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张伯驹先生所作多首《小秦王》词,穆安先生曾复函张伯驹先生予以纠正,信中说“《小秦王》是词,是唐人绝句中的《渭城曲》,并非一般唐人七绝,无论从格律上或情调上,都应与一般七绝分清,先生所为《小秦王》,语言境界都是词,但格律是绝句诗”。可见穆安先生对于张伯驹的《小秦王》在格律上是不认可的。

    分析上述两种论断:我比较认同苏轼首创的《小秦王》词格律和《北美文学网》的词谱举例,并认同吴梅先生和穆安先生的观点,《小秦王》词就是从苏轼开始,才以一种新的词牌、新的形式来面世的,如秦观所说的《渭城曲》绝句的说法,其本身也是受第二种论点的影响,以其为平仄不拘的七言绝句,还是欠妥的。因此,我不赞同将七言绝句混同于《小秦王》词的做法,对于网络上的所谓诸多《小秦王》词作,我更是不敢苟同,至少作者没有深入研究其渊源,犯了人云亦云,抑或照猫画虎的毛病,这种学习和创作态度是一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病态,是不可取的。我的观点,治学必须严谨,既言填词,就要严于格律,不可率意为之,创作“小秦王”词,亦必须持此态度,并非随意依七言绝句的格式随便填写一首词,哗众取宠,障人眼目,就能视为《小秦王》了。

    以上观点乃一家之言,因学识所限,权为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引起争鸣,论述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教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