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的好处就在于,在一些未知的领域中可以事半功倍。
我有两套得心应手的方法论,但都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同,其中一条,我从小就认定一心多用才是高效。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记得,但小学数学课上,有一章叫时间统筹,我却记忆深刻,觉得自己从此可以驾驭时间了。
紧接着,没几年,从DOS系统转到Windows系统,又一次让我亢奋。因为不单纯是界面的革命(可视化操作),而是DOS从单线程(一心一用)的工作,变成了多线程(一心多用)的工作。
让我开始意识到,电脑和人脑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两者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候甚至不清楚谁在模仿谁,但隐约的认为,电脑的一些逻辑,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又过了一些年,当《盗梦空间》的上映时,又坚定了这个思想,在我看来,电影完全就是模拟了电脑中虚拟机的概念,虚拟机就是在电脑中辟出来一块区域,用软件模拟硬件环境,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系统。
就好比苹果电脑装了虚拟机后,可以安装一个完全独立的windows系统(类似双系统),但又随时可以跳出回到苹果系统中。甚至可以虚拟机中再辟出区域继续开虚拟机,一层包裹一层的开,就如《盗梦空间》一样,而但当最外层的系统(苹果系统)遇到断电,哪所以虚拟机也会停止,而当最外层的系统卡住时,哪一层一层的系统都会被卡住,而越深层的虚拟机被卡住的时间也会加倍。有时候自己操作虚拟机时,也跟盗梦笔记一样,不知道自己身在哪层虚拟机中。从而《盗梦空间》将人类也推到了一个多任务、多线程的想象空间中。
而我想说,多任务(线程)处理,是电脑的核心,而我更愿意相信,电脑技术,更多是在仿生学,试图模拟人脑的逻辑。而人脑的强大的记忆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同步做多任务处理,一定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我坚信一心多用,但一心多用如同多任务处理一样,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10余年来我一直有一心多用的强迫症,让我形成了一套要求自己做事必须1+1大于2的习惯。
总之让我单一做某事,我觉得就会觉得浪费时间。
比如:
哪一心多用,真的会提高效率吗?
很多人,会说一心多用,是反而降低效率的。不知道,或许真的是,但不重要,我在乎的是,一心多用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
因为你养成了一心多用的习惯,哪遇到事情,就不再会是想当然机械化的去执行。而是会想,如何把这件事跟其他事,整合到一起,达到1+1>2
就好比,如何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结合到一起,如何把自己的不同工作经历结合到一起一样。
相互整合到一起,也许会降低效率(没有单一专注某个领域深入),但却能组合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真的可以做到一心多用吗?
严格的说,其实做不到。一心多用只是让大脑可以在多个任务中,快速的切换。好比三个电脑屏,我知道每个屏我应该关注的点在哪。剩下的就是快速切换。
开车也是如此。当你熟悉路况后,只需下意识的关注车距即可,只有当遇到复杂情况出现时,你确保可以第一时间思维切换到开车模式即可。
至于关键,就是要考验是否能找到当下的事情的关键点,找到后,交给下意识吧(或许就是所谓的直觉),让大脑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