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玉猪龙 黑陶罐 白陶鬶(二)

(2007-05-11 10:46:13)
标签:

蜷体玉龙

玉猪龙

黑陶罐

白陶鬶

分类: 焱的足迹【华中地区】
2007.5.7 湖南省博物馆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中华第一龙——蜷体玉龙

蜷体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高26.3厘米 最宽29.3厘米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龙,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可是,中国这种传统的龙到底是什么时候孕育而出的?龙的原始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5500年的历史,它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已经创造出各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从其出土位置判断,已经具备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权利的作用。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

     最常见的三类红山文化玉龙都像英文子母“C”。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龙,玉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双圆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龙体卷曲呈“C”形,但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上扬,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至此,一条真正的原始的龙被我们祖先创造出来了。可以说,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属于早期;三星他拉C形玉龙首尾分离,属于晚期。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观赏“C”字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特征: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鼻端截平,有并列鼻孔。而身子又具备蛇的特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带有猪首蛇身特征的龙是由猪和蛇演变而来的,答案是肯定的。古谚就有“猪乃龙象”,现在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以外,还把它作为“水兽”,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经常把它作为祭品来祈求农业丰收,并逐渐把猪抽象神化。这些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猪首龙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玉猪龙很可能是“猪乃龙象”最早的源头。那么,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专家认为,这是红山人对蛇崇拜的原因。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于是两者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猪形龙与猪这种和我们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动物有关。我们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我们“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必然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祭祀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

    龙首来源于猪首,它说明了这种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并非单纯幻想的产物,而是原始先民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只是被后人神化罢了。

    红山文化玉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考古发掘告诉我们,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是主人在宗教祭祀中的通灵之物。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

高7.2厘米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对穿孔,被认为是佩饰(或祭祀用具),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玉猪龙等。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圆睛怒睁,眼周有皱纹,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皱纹,口微张,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集合的形态。这类玉器不应仅仅视为佩饰,而应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英:black clay pot
黑陶罐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24.5厘米

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盛储器。黑陶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精美陶器,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此鬶出土于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夹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高29.2厘米,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对较肥大。颈部有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器口上有盖,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灰尘杂物入内,在设计上较其他同类陶鬶更为合理。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wbr>玉猪龙 <wbr>黑陶罐 <wbr>白陶鬶(二) 
 
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多彩潇湘

  

星城长沙

 

■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一)【华中地区】

■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蜷体玉龙 玉猪龙 黑陶罐 白陶鬶(二)【华中地区】

■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涡文彩陶罐  鱼鸟纹彩陶壶 “司辛”石牛(三)【华中地区】

■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青玉簋、腰配宽柄器玉人、妇好鸮尊(四)【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妇好”铜方斝  铜偶方彝 虎纹石磬  作册般铜鼋(五)【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四羊方尊(六)【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突目铜面具(七)【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青铜匽侯盂、青铜天亡簋、兽面纹提梁卣、兽面纹铜瓿和铜斧(八)【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人形铜灯、鸟形铜鼎、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云纹兽纹青玉璜(九)【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朱绘兽耳陶壶 、青铜素命镈、曾仲斿父铜方壶 、铜尊缶(十)【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金缕玉衣(十一)【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兵马俑(十二)【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步兵陶俑 西汉皇家卫队 (十三)【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骑马陶俑 汉代骑兵雄风(十四)【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击鼓说唱陶俑、彩绘雁鱼铜缸灯、错金银云纹铜犀、祭祀场面(十五)【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陶船、青瓷骑佣、青瓷养青瓷莲花尊、黑釉三彩马、镶金玉杯(十六)【华中地区】

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三彩天王佣、骑马的武士陶俑(十七)【华中地区】

 

焱的足迹【我的视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