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有执著的艺术理想,敢于走在文化前沿,不甘心被世俗功利所埋没。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即将开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起的“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2009”活动的序幕。他们中,有青年艺术家,也有热爱戏剧的白领、自由职业者,但为了同一个戏剧梦想,他们聚集在了这里。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你会发现,拥有执著和热情,是所有成功的同一性。
杨毅:要认真地“玩”
在此次青年创意戏剧节上有这样一些由白领组成的民间剧社,杨毅则是友缘白领话剧社中的一位“骨干”。“2008年端午节前一天,我在圈网上看到了友缘白领话剧社的活动帖子,第二天就是周六,我正好参与了他们的赈灾义演连排。原定的诗朗诵的演员没有到齐,一些像我一样的新人暂时代读。可能是我本身就喜欢朗诵,再加上那些诗非常感人,我忍不住流泪了,他们还以为我是专业诗朗诵的。就这样我成了这次小型赈灾义演的主持人。”杨毅说,在这个剧社里,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大家都是凭着对戏剧的爱好聚在一起。
从去年6月到9月,剧社一共排了3个戏。“真排练起来,我们这些非专业的演员所有毛病都暴露出来了。于是导演就一点点地敲打,从人物分析、节奏把握,到形体等等。终于在去年9月底,在一个宾馆的会议室里,我们进行了剧社的第一次话剧小型演出。那天共有100多个观众,都是请来的朋友。”杨毅说,那天演出时大家都很激动、很卖力,“排练的时候是夏天,都没怎么出汗,但表演那天大家都出了很多汗。”每周六就像节日一样,一大帮人聚在一起训练或者排练,“我们这些参与其中的人,也是从开始时候的‘玩’转变为‘认真地玩’。”
为了参加这次戏剧节,杨毅他们编排了一个戏《“谈纸”挥间》,讲了一个与纸的发展有关的故事,因为剧社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做销售的、有做市场的、也有做管理的,大家都有很多想法,群策群力,一起来编排,更突出了“创意”两字。“前个礼拜一直下雨,但大家每天晚上都坚持来排练。那天我很感动,就给每人发了一条短消息,感谢大家在这么紧张的时候还愿意投入那么多时间。我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可以给大家,但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团队的凝聚力。”
聂本杰:为艺术十年磨一剑
2002年的夏天,当时还在大学里念书的聂本杰趁着暑假去北京寻找自己的音乐梦想。可在北京转悠了快一个礼拜,连摇滚乐的半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找到。失望之余,当地的一个朋友向他介绍,“只有到北京人艺小剧场看场话剧,才能算是真正地品尝过祖国艺术中心的第一手甘露”。那一晚,北京人艺小剧场里演的是周文宏导演的先锋戏剧《战争,哥哥》。简单的舞台布景,通过导演的运用却变得十分有气势,特别是有个衣着单薄的漂亮女演员在舞台上用一整盆凉水劈头盖脸地往身上浇去……这难道就是艺术吗?第一次走进真正剧场的上海胖小伙被震撼了。
演出结束后,导演周文宏很坦诚地对观众说:我的演员们都很辛苦,晚上来这里演出,白天还要上大街给人推票。聂本杰当时可能还不完全明白这句话背后所蕴藏着的规则和定律,他只是觉得很感动。于是他直接找到了周导,表示可以帮他们卖票。就这样,他跟剧组一起生活了4天,每天下午准时到剧场当起“黄牛”。4天后,庆功宴的时候,聂本杰问周导:如果想学习戏剧的话,将来是否有机会?周文宏坚定地回答他:“等你在上海的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来找我!”
现在已经是自那一幕发生之后的第七个年头。聂本杰已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成回沪,成了一位青年戏剧导演。聂本杰说,在他自己独立编导的话剧《生如夏花》中就记载了与“恩人”周文宏之间的这段故事。2007年开始又与创作道路上的挚友唐煌、孙荣波等人一起合力创作了《毒……》、《123,跳房子》、《今夜的滋味》等大戏。而这次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也正是他的作品《仅是2238》。
如今的聂本杰在公司里做文案策划,用他的话来说,“把赚来的钱都去排戏了。”对于一年创作一至两部戏的他来说,创作并非难事,难的是找演员。因为没有额外的经费,在排《仅是2238》的时候,他找来了中戏的同学、朋友,甚至还在豆瓣网上找来了一位流浪歌手……然后按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重新编排。这一路走来的艰辛,聂本杰并没有多提,他只是说,一个前辈对他说,要忍一忍,搞艺术都需要十年磨一剑。他常常爱用自己的话剧《123,跳房子》中的一句台词,来激励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可以脚踏实地地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张文泽:从小想当相声艺术家
上高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纸条,让大家填写理想,张文泽当时写了五个字:相声艺术家。“高中时我对相声的喜爱已经接近痴迷,甚至还能分析一些相声演员的表演特点和相声段子的结构、包袱处理方式。”
1993年的夏天,高考落榜后,他拿着200块钱去了北京。“我曾在一期《大众电影》杂志上看到,说是北京电影学院招生。但到了电影学院门口,我犹豫了2个钟头都没敢进去。一是我的穿着太土,穿了一双我母亲给我做的松紧口布鞋,而且因为没有钱住宿,在北京站外待了几宿,衣服上有明显汗渍;二是进去找谁,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只是从杂志上知道92级表演戏班主任叫朱宗琪。”就这样他找到了朱宗琪老师,没想到朱老师很热情,向他介绍了招生情况。“我学的是理科,电影学院不招收理科生,旁听生也招满了。于是我就去中戏碰碰运气,但在门口就被一个老师打击了,说我形象太普通,根本就不具备学表演的基本条件。”
1994年,张文泽考上了东华大学,主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读大学期间,他还曾一度因为想学相声而辍学。“1997年夏,通过杂志《笑星与幽默》知道全总文工团团长崔金泉老师的电话,因此去北京登门拜访,提及辍学的想法,崔金泉老师劝导我先完成学业。”大学毕业后,张文泽换过好几份工作,辗转了好几个城市,但不变的是对相声的执著。2002年8月,重新回到上海的他,认识了一些喜欢相声和从事相声表演的朋友,仿佛找到了组织,2003年开始,他在上海一些高校、部队、社区、企业、剧场等开始了相声、评书的表演。
如今的张文泽,已是海上相声大会的艺术总监了。在相声大会里,共有十来个相声演员,其中有专业演员、年轻白领以及像张文泽那样的自由职业者。因为受众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所以在编排的时候,张文泽喜欢在传统相声里加一些时尚元素,比如“山寨”、“博客”、“选秀节目”等,都被他编进了传统相声里,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也有完全创新的内容,比如去年12月,他们在梅陇文化馆搞了一场“迎世博”的专场,就是专门创作的。“相声对我来说,能够成为一种和别人交流的技巧,可以使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适时地幽默一下,即使是挺陌生的人也一下子就熟悉了。”而相声带给张文泽最多的还是快乐,“我表演的时候,观众一笑,给了掌声,我心里就倍儿美,爽极了。这大概就是一种成就感。” 叶子
————————————————
猪猪把《新民晚报》的采访发出来,我就是显摆我有这么了不起的师傅,我没啥好低调的,就是这么高调地炫耀。二老婆可以炫耀她的师傅张伯鑫,来打击我幼小的虚荣心,我也要杀杀二老婆的威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