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上海禁塑风波之后(原创)
(2008-11-30 20:02:02)
标签:
禁塑张丽华杂谈 |
分类: 一鼓作气勇敢放屁 |
体验上海禁塑风波之后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文:张丽华(谁抄袭我,我诅咒他长得居然和我一样,诅咒她,居然长得和我不一样了。)
声势浩大的禁塑风波,红红火火地刮了许久,风平浪静之时,且看如今风波过后,这场轰轰烈烈的环保大革命,给大上海带来什么改变呢?
在商场
上周,我去购买风衣,买单之后,营业员问我:"请问你要袋子吗?一块钱一个。"
我说:"请问,你见过穿两件外套出门的女人吗?"意思就是我不要袋子,难道我穿身上带回去?
营业员无奈地小声说:"能不能不用我们家的袋子?"最终,我买一件风衣,袋子上的牌子属于某鞋子品牌的。
营业员解释:商场规定商家禁止免费给顾客提供塑料袋,因为很多顾客都不肯花钱买袋子,所以最终他们将其他品牌的口袋相互调换,到顾客手里时,便可说这是顾客自己的袋子。
路上,我心里有虫子在蠕动似的难受:我买的服装是七百多块的,袋子上标示的品牌顶多是一百多块钱的档次。
在超市
逛大卖场,超市等等,他们通常有马夹袋提供,从前他们都不问,而且袋子免费提供,收银员直接把顾客购买的东西,分类装在马夹袋里。但是风波之后,收银员问我:"请问需要马夹袋吗?"
我说:"啥意思?"
收银员:"三毛一个,你要吗?"
我说:"不用了。"随后我将我所购的商品,都放在自己准备的袋子里,不再能享受以往收银员装袋子的服务了。
超市的塑料袋,形状像马夹,上海人称其为马夹袋,自从超市有偿提供马夹袋之后,那卖水果的地方,很多顾客去撕免费的保鲜袋,又牢又大,口子上扎起来就具备了马夹袋的功效。那些五块钱左右的环保袋上积了一层薄灰,禁塑的口号只停留在毫无个性,毫无美感的环保袋上,偶尔有人无可奈何地购买三毛一个的马夹袋出门。
禁塑对于超市的重大贡献--收银员和顾客沟通上,多了一句话:您要马夹袋吗?另外,连为顾客将商品装进袋子的服务都省了,真是最大程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在菜场
禁塑高峰期,逛菜场得自备厚实的袋子,那时本以为菜篮子真的能从十多年前,街头巷尾的特色回忆中回来。
我问小贩:"阿姨,你不能给我马夹袋吗?保鲜袋拎起来不方便。"我哪里知道小贩们非常周到,将马夹袋摇身一变,成为保鲜袋,家庭用的,超薄型的,只能装芹菜的尾巴,萝卜的头。当时大家都不方便地拎着--人工将保鲜袋改头换面成的马夹袋,穿梭在菜场里。
小贩:"菜场规定,禁塑了,马夹袋不能用。"
我:"那保鲜袋不是塑料的啊?"
小贩:"菜场允许用保鲜袋。"
最终我得知,在禁塑后,马夹袋行情价居然上涨了,小贩们发现保鲜袋价格便宜些,都自觉的参与到"禁塑"中来。最近,菜场又流行使用五彩缤纷的马夹袋了,看来小贩们对于禁塑的坚决性取决于价格。
在产品上
凡是逛超市的人都知道,现在大多数的商品,包装依然是用塑料袋,其中食品类最多。超市的货架,应该成为禁塑的阵地,应该是主战场,但是打仗不能让老百姓出钱。
在佘山风景区
山里,那潺潺流水声,让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美,假如你看着一潭水中有白色泡沫塑料,和万紫千红的马夹袋,以及色彩艳丽的食品包装袋,估计你心中都有一种想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污染。甚至有些人会想:人,简直就是上帝造出来搞破坏的。
这些污染不是老百姓想要故意为之的,那么这些责任应该归咎于谁?我们说要环保,我就是不买塑料袋包装的食品,我就是要拿着菜篮子去上班,下班了顺路买菜……
一天能坚持做到没事,但长久很难。老百姓在生活中,算的是如何省钱,如何实惠,至于环保不环保,百姓们只能说心中有一杆秤,你不能要求百姓们为环保而在自己钱包上下刀子。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更加环保的方式,这就是对政策的支持。
如今来看,在还没有发明,比马夹袋更加方便,廉价,实用的替代品之前,专家们突然提出禁塑,出发点是很好的,最少上海老百姓知道了环保是个名词而不是动词。
禁塑这一场没有准备的,不彻底的,没有老百姓积极参与的环保战斗,像极了那场只涉及到辫子盘起来,还是放下来的《风波》。
备注:今天小猪猪买了一点东西,装在猪猪的自行车上,但是没有拿马夹袋,东西七零八落的放在车网兜里,后座上刚刚打算夹一袋水果,结果车倒了,居然不小心把我的一串香蕉摔残废了。
于是猪猪开始恨这场不彻底的禁塑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