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

我不敢说自己能读懂鲁迅多少,也不知道自己“读懂”的鲁迅是否准确,但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读他的作品,去体会他所经历的岁月,去了解他的思想。
鲁迅的文章,每字每句,都经过细细斟酌,皆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鞭策。
他呐喊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家境从富有变成贫穷,家庭重担落到了他一人身上,他要让家重新富裕起来而喊出来给自己鼓劲的。也不是因为他家境富裕时拥有他人羡慕而温暖的目光,直至他家变穷后,周围人话语冷淡,眼光鄙夷,心中不满激发的。而是鲁迅感到当时的旧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缺少爱与同情心,叫人心寒。更主要的是他看到了当时国民的愚钝与懦弱。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一个中国人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两旁。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被日军砍头示众。而围着观赏这示众盛举的竟也是——中国人!”
鲁迅“彷徨”过,当初他学医是为了拯救他人病痛的躯体,但当他看到“人们拿馒头去蘸被砍犯人的血,用来治痨病”的愚昧行为;他看到最最需要人们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的平民百姓,只能受到歧视、侮辱。而这些最可怜的人们,彼此之间却依旧缺乏相互的同情与关爱的时候——
鲁迅不再彷徨了。他果敢地决定弃医从文,要从精神思想上唤醒民众。他认为若是愚钝懦弱的国民,就算体格再是强壮、健全,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用来游街示众的人和只会在国民遇难之时看热闹的人。这样无用的人就算是病死多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能算是不幸。所以,最要紧的是改变他们的思想,而“文艺”正是最容易改变思想的,因而鲁迅提倡了文艺运动。
鲁迅是个坦诚有激情的热血男儿,他有目标,有理想,他能自我反省------看懂自己,他能认识到了自己“皮袍下的小”,家庭的败落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确立了一个更为伟大的目标“奋起、拯救”,拯救这个“吃人”的世界。
鲁迅希望人们看清社会的真面目。1918年,他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填满了鲁迅愤恨、怨怒、不满、焦虑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祈愿和希望等等复杂情绪的文章,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的历史做了深刻的揭露------“吃人的社会”,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发出了一声呐喊:“救救孩子!”。
鲁迅的故事不怎么离奇曲折,却亲切,朴实,感觉就象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人物的特征与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入木三分,文字充满了艺术魅力。让许多人不由得称赞道:“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
鲁迅,是一个真实、高尚、勇敢坚强,揭露现实的战士。他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属于历史,属于伟大也属于平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