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工大榛峪寻觅那块石碑

标签:
大榛峪西台子村西大楼贾家口长城摄影 |
分类: 豪杰户外 |
出工大榛峪寻觅那块石碑
又是一个桑拿天,即使一个平时认为比较休闲的户外行走,也变得艰苦起来。不到3公里的距离,要爬升600多米,这就意味着几乎是一路的上升,有的地段还很陡峭。当然每一段陡峭的上升,都很耗费体力,脚步沉重,天热呀。刚刚过了大暑,长城上也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植被,犹如在林子里穿行。高温、湿度大,闷热的感觉,每经过一处垛口就会停下来,感受一阵穿过的小风。
然而,这一切没能挡住前进的脚步,此次行走只为寻觅大榛峪长城上的那块石碑,因为它记载了这段城墙的修建工程。春天的时候曾从它身边走过,只顾着赶路,竟然错过了。
因为它太普通了,貌似就是一块普通的石板,只是比普通的城砖要大很多、光滑而平整,静静地斜躺在城墙的一隅,不仔细揣摩,也根本不会知道上面还有文字。
奇妙的是,撒上水后字迹竟然清晰地显示出来。
网上可随处搜索文字内容“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 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 实在修工军士二千六百名 奉文派修大榛峪 东接主兵工尾起迤西二等边墙五十八丈五寸 内修便门二座 铁褁门四扇 又修匣光墩台起迤西二等边墙六丈九尺五寸 共墙六十五丈 底阔一丈六尺 收顶一丈二尺 高连垛口二丈 自本年二月二十日兴工办料 遵照原行如法修筑 於四月初八日通修完 因记”
后面是一堆官员的职位和姓名。最后落款为“万历四十三年四月 日立”
简单说起来,修筑这段长城的士兵来自山东,除了负责后勤和专业的士兵外,共有2600名,修建长度为六十五丈,算起来有210米多。从2月开始到4月结束,用了50天时间。这一年是明朝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距今年整整400年哟。
2600人,210米,50天,咋看这几个数字恐怕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如果换一个说法,你定会感到惊讶。这意味着1个人要花费600天才能修1米的长度,或者说600人干一天也才有1米的进度。可想而知,在那人拉肩扛的年代,该付出何等的艰难。同时也为工程的精益求精而感叹。
了解了这段历史,再行走这段长城,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工匠们叮叮当当劳作的情景,满山的工匠,一块块硕大的砖石从附近采来,再根据现场情况打磨成需要的形状,每块砖石都严丝合缝,完美契合。
西大楼,是这段长城的制高点,前两天刚刚下过暴雨,个别边角处已经有了浸湿的痕迹,但大部分顶部还保持着干爽。400年的建筑,风吹雨打,防水性能依然良好,令人惊叹。
行走在这一代城墙上总能真切地感受历史,因为不少砖石上刻有文字,有的风化湮灭了,有的还清晰无比,让我们知道这些将士来自“右部”这个番号。
天气确实很热,汗水浸透了衣服,每走一步似乎都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但当你真实地触摸到这段历史,当你望见山脊上如龙飞舞的城墙,出点汗已经不算什么,你会感觉已经和这长城融合在了一起,仿佛也曾是修建长城的一名工匠,今天只不过是又一个出工的日子。
这已经是第三次行走这段城墙,每次都像是初次,还是充满了新奇。
从西大楼出来可见这优美的S曲线。
蓝天白云下的西大楼巍峨壮美。
可惜石碑已经有了一道深深的裂纹,还有人随意在上面刻画。这该是比较有价值的文物了,为何不加以保护,任其遭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