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朱家角古镇

标签:
上海朱家角放生桥淀浦河 |
分类: 豪杰旅途 |
朱家角古镇听故事
没去过江南水乡的人总会对小桥流水有着梦一样的期盼,走多了就会感到千篇一律,小巷两旁都是各种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根本感受不到水乡那种淡淡的幽静。对于住在古镇的老人们来说更是看不懂现在世道的变迁。
朱家角该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了,坐公交即可到达,而且不收门票。当然要趁早,赶在游人还没来之前。我转了一次车,到朱家角的时候刚刚8:30,几乎看不到游人。
这样的古镇水乡走了不少,早已没了当初的兴奋,况且几年前也来过这里。那些看似粉墙黛瓦的宅子,早已经过数次翻修,再经过现代建筑材料的处理,没了水乡人生活的气息。好在还有些老人居住在这里,心底里还保存着对往日生活的坚守。
据说,镇子里只有五分之一的房子属于私宅,还完好保持着以前风貌的更是不多了。来朱家角的人必去看看放生桥,这座桥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成为朱家角标志性的地标。在桥的南头,临河的位置有个叫“老东来”的铺子,店的主人姓陈,他说朱家角没人姓朱,倒是姓陈的很多。
他的家,或者说他的铺子已经有160年的历史,木头房梁还是以前的,只是被刷了层清漆,竟然没有一点腐朽。老陈说,以前有钱的人刷一种更为好的漆,甚至能保证百年不蛀。他说,镇里的大部分房子都是外来人在经营了,像他这样的本地人已经不多。拆掉、重修、翻建、装修,这些年镇子里可没少折腾。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可能是我我们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人家要的是富丽堂皇、灯火通明。”老先生一脸的无奈。
老陈家的地原本都是木板的,底下是空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防止木头腐朽。老陈的两个儿子在上海市区生活了,但他自己还是喜欢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老两口至今还住在二层的阁楼上。前面的那条河叫淀浦河,因为上游有个比杭州西湖大数倍的淀山湖,下游就是黄浦江,也就有了淀浦河的名字。
老两口在桌子上喝着自己熬的米粥,就着咸菜。他说,年轻人都到外面去吃了,哪有自己做的好,为了增加口感,外面都会放一些化学的东西。吃饭要那么香干嘛?简单健康就好。
在这样的古镇里,其实没必要东游西逛,找个临河的老铺子,听老人讲讲以前的故事就蛮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