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该反思什么
标签:
北京暴雨反思生命尊严杂谈 |
分类: 豪杰杂谈 |
暴雨后该反思什么
现在想想,21日那天去居庸关真有点后怕,幸亏及时返回,否则不知会出什么事。也真要感谢那位货车司机,他当天在新发地卖完菜还要返回延庆,不知他是否平安。
由于没有亲临暴雨现场,对暴雨的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体会不深,但却一直关注着这场灾难的所有进展,特别是政府的基调和媒体的导向。
今天,政府终于表态要“反思”了,而且表示要“永远铭记”。市领导在房山区鞠躬向遇难者致哀,报纸头版刊登了77位遇难者的姓名,电视也在一一念着每位逝者的名字。从今天开始,感觉政府的态度和媒体的基调都有了一个大转弯,市领导也承认“媒体和社会的批评建议对北京市是很大的帮助”。尽管这个“反思”有点来迟,但毕竟是个进步。然而,该反思什么,没有任何下文,只是空洞的表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使得这样的灾难不再出现。”那别的灾难呢?
该反思什么呢?
1.去年6月23日的那场暴雨,北京人记忆犹新,官方媒体给出的标题是“北京遭遇百年不遇强雷雨
2.这场暴雨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广渠门铁道桥下被困司机丁志健之死。如果是山村的泥石流情有可原,如果是高速公路突发洪水也情有可原,在现代化都市的主干道上让人情何以堪。排水系统不好,我们认,丁志健自己逃生没经验,他自己也有责任,但如果有交警在现场,提前设立警戒线,阻止车辆前进,还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吗?有领导车队通过的时候,北京街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大批的警察,怎么到需要的时候都不见了踪影?谁该为暴雨中司机之死负责?
3.伤亡的人数为什么不能及时通报?你说统计需要时间,确认也需要过程,这不可否认。但是否可以即时滚动发布,先报掌握的情况和工作进展程度,有了确切的消息再行发布。灾难时刻,公众需要的知情权,知道了真相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4.暴雨过后,各大媒体大谈预警及时、领导连夜部署,还有那些感动的身影,体现了什么精神,估计又会有不少人立功授奖,本来是场灾难整的跟打了一场胜仗似的。怎么就不突出分析原因,广为传播抵抗危险的知识?讨论下下一场雨怎么办?下一场冰雹怎么办?下一场灾难怎么办?发生这么大的事,也不忘歌功颂德。有多少当权者真的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头?
其实,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还有更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感觉这次北京的暴雨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没有广大网民的呐喊,没有广大民众的不满,就不会有今天主基调的大转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