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女人就像沙漠渴望水一样

标签:
王震新疆宋体军垦第一犁石河子女兵奎屯天山旅游 |
分类: 豪杰旅途 |
渴望女人就像沙漠渴望水一样
博物馆中有一部分专门提及了这段历史。当年,王震率领数十万将士开赴新疆屯垦戍边。“男人需要女人。”年轻的女讲解员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讲述当时军人的心理状态。王震也明白这些将士“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随即上书中央要求征调女青年进疆,名义上就是征兵。展馆中资料显示,1949年,从甘肃、陕西青年女学生中征兵1000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山东籍未婚女医护军人1200人;1950-1952年从湖南征召青年女兵8000人;1952-1954年从山东征女兵2万人进疆。这样算来,最初建设新疆共有3万余女兵从内地进疆。
据说,当时的军人见到这些女兵都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感谢领导。心情就像是大漠中找到了水。但是最初的3万女兵怎么能解决数十万军人的需求呢。要一级一级地解决。先从领导们开始,当时有一个口号:“团长都结婚了,离我们还会远吗?”后来还从四川招募了女兵进疆,据说因为山东、湖南、四川这些地方的女人长得漂亮,而且能吃苦。
当时进疆没什么交通,很多人走了3个月才到新疆。从一些回忆中了解,这些女兵当初怀着青春的梦想,来到新疆后看到意想不到的艰苦条件,不少当时只有16、7岁的女孩子纷纷抱头痛哭,到了新疆才明白她们再也不会离开这个地方了。最痛苦的当属婚姻了,那个时候不可能是自由恋爱结婚,完全是组织分配。这其中也就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她们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这些女兵在当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深明大义,理解国家的需要,和男人一起垦荒,还要甘愿接受无爱的婚姻。
博物馆中的图片、文物、场景真实地记录那段历史。结婚的婚房是公用的,只有新婚才有可能在里面住一晚。
我开始理解怀抱婴儿母亲雕像的含义,比“军垦第一犁”更让人动容。这代表了荒原戈壁上第一个孩子的哭啼,她也是整个荒原戈壁的母亲。让人肃然起敬。(可惜这座雕像没有被我摄入镜头)
这些共和国的年轻女兵用她们的青春、她们的血汗、她们的情感、她们的牺牲,铸就了荒漠绿洲、铸就了沙漠花园、铸就了戈壁明珠,铸就了一个个奇迹。
在进疆50周年的时候,当年的“山东妞子”们曾聚会石河子,有媒体的标题是“回忆往昔老泪纵横”。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疆的女兵,如今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半个世纪风雨人生,都有许多感慨,但对自己的选择与奋斗,她们却又都是同一个答案:无怨无悔。
开车送我去乌鲁木齐司机的母亲就是山东青岛人,他对青岛的印象就是大海,他说他去过青岛,但已经不习惯,感觉还是新疆好。或许他的母亲也是当初进疆的女兵之一。
去过新疆后,我脑子里总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的人,还有没有可能在戈壁滩上再建一个类似石河子这样的城市?不太可能了吧,因为现在早已没了那种精神,早已失去了那种奉献。
我住的房间窗户外面就可以望见连绵的天山,还有那白雪覆盖的顶峰,每当清晨的阳光照耀在山顶时,我就静静地站在窗前凝神片刻。王震将军的骨灰就洒在了天山,还有无数女兵们,女人们为开发新疆付出了毕生代价,那天山就是见证,那天山更是一座丰碑。
诗人艾青曾在石河子生活过16年,他给农八师石河子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年轻的城》
我到过许多地方
数这个城市最年轻
它是这样漂亮
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
都由血汗凝成
…… ……
每个来新疆的人都该来看看这座博物馆,它以图文、影视、实物等手段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段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史,看后令人肃然起敬。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是我们现在太缺乏的东西。建议国家应该把这段历史写入学生的课本,让人们不忘先辈们的付出,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同样能具有一种精神,而不只是为了钱。
从四川、山东、湖南等地应征而来的女兵进疆,三个月时间才到新疆,如今这些女兵都已70多岁。左边那张彩图是老人们看当年进疆时的照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4个师,这是分布图。
军垦第一犁成就了沙漠奇迹
他们是真正为革命而结合,没有选择,完全是组织分配。级别高的,战斗英雄的能分配到漂亮的女兵。还听说有人为争抢一个女兵而开枪出人命的事情。
走出博物馆,休憩广场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纪念碑显得高大无比。希望兵团精神永存,军垦事业永远辉煌在祖国的西部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