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贴着你的温暖——唐山行(上)

标签:
抗震纪念碑地震纪念墙唐山大地震曹妃甸湿地曹妃湖唐海县旅游 |
分类: 豪杰旅途 |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唐山行(上)
34年前,那场地震把这座城市夷为了平地。34年后,我终于第一次走进浴火重生的唐山,走在新唐山市的街头,感慨万分。是影片《唐山大地震》让我有了唐山之行的冲动。8月7日,唐山的天空阴沉着,似乎在提醒着每个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们,当年那个瞬间留下的阴霾依然弥漫在人们心灵深处。
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没有嘈杂和喧闹,和唐山人聊天永远不会离开地震的话题。在抗震纪念碑前,一位卖冷饮的老者语速奇快地说起一连串的数字:“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点8秒。”我想这个数字已经刻在每一个唐山人的心里。纪念碑对面的百货大楼是影片中出现过的,望着这座现代化的、气派无比的商业中心,老者感慨地说:“当年周围都是低矮的平房,地震让这里成为了废墟。”我终于没好意思问起老者家庭当年的情况,因为我知道,真正经历过地震的唐山人,多半并不愿回忆那往事,那是他们埋在心中永远的痛。我已经从老者的话语中深深地感受到唐山人心中的那份凝重。
说心里话,来唐山不是地震的废墟吸引我,而是想看看新唐山的面貌,感受人们心底里那份情感。
抗震纪念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耸入云,碑身只有30 米高,四周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当年“自力更生”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站在朴实的碑前,我感受到的是唐山人民的伟大,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硬是靠自己的坚强挺了过来,没亲身经历过那场痛苦的人,很难理解他们在痛苦中重生的境界。
纪念碑旁边座座吊车正忙碌着,一座34层,唐山最高的建筑正在修建,那是万达城市广场。34年了,这座城市始终没有停止重建的步伐,往上看,吊车转动,组成纪念碑的四只巨臂是那样的有力,此时此刻,我感受到的是新唐山的力量和美好的未来。
不是想记住,而是忘不掉
影片里这句经典的台词道出了唐山人的心境。最为震撼的场景是结尾处,当年失去亲人的亲历者宋守述骑着自行车,到唐山大地震纪念墙看望震亡多年的亲人们。镜头一直跟着这位灾难的见证者从纪念墙的一端到另一端。近400米长的纪念墙已经走过了34年,“纪念墙”也就成了我来唐山最希望看到的地方。
在纪念墙前,我终于看到了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的场景,一位先生骑着自行车默默地从纪念墙前骑过,不时侧过头看看墙上的人名,他从我面前经过,我静静地按下快门,心想,这些人名对于我来说或许只是一个个汉字符号,而对于唐山人民来说,那是一行行的血和一串串的泪。
长达400米的纪念墙下摆满了鲜花,不时有人拿着花朵来寻找自己的亲人。“奶奶,我们永远怀念您!孙子***”“敬献母亲大人,儿子儿媳”,绿叶白花粘贴在一个人名上,落款的时间是7月28日。“请问天堂的父亲、、母亲、弟弟、儿子,你们可好吗?”落款是你的女儿。这样的祭奠文字比比皆是。
有人告诉我,每年7月27日的夜晚,唐山所有的路口都有人在烧冥纸。伫立在纪念墙前,我彷佛看到纸灰满天飞舞,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寄托着思念。纪念墙管理者告诉我,巨大的纪念墙上刻满了20万遇难同胞的名字,那就是说还有4万人没有在其中,每年政府都要补刻一些人。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有1/4的人口没了,徐帆的话说的真切:“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伤者。34年前的“黑色半分钟”,从此改变了无以计数的人的生活。我终于理解了这思念的情感,理解了“不是想记住,而是忘不掉”的感受。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又怎能过滤掉那样的痛苦记忆呢?这巨大的创伤不是年轮可以修复的,34年中的1万多个日日夜夜,每天每夜都是漫长的。这记忆,不能没有人们的感怀,不能没有人们的铭记,这一切将永存。
同行的人不时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执意拒绝走入我的镜头。我理解,在这样的地方不需要留下什么,有一颗缅怀的心,有份对生命的敬重,有份人性的关怀,有份大爱之心,足矣。
我发现一面纪念墙上贴有一个纸条,上面写有一首小诗:“碧水顽石曲径遐,云湖碑影映晚霞,地震遗迹残垣在,金名旧梦故人家。”写的真不错,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碧水指的的是纪念墙前有片三万平方米的水池,池中散落着石块,与纪念墙的距离为19.76米。正值中午,我坐在水池旁的石椅上,微风习习,一片寂静,一颗孤树寂寞地站在水边,几个儿童在水中嬉戏着。电影中的画面终于出现在现实中,纪念墙带给我的是震撼。感觉来这里就象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大海孕育了人类,大海也是人类的归宿,那散落的石块就像是空中的陨石坠落人间,坠落大海,生命是渺小的,但是珍贵的。苍天、大地、石块、阳光、人们、墓碑、大海、草坪、树木……这场景组成了人和自然的紧密关联,自然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需要我们去敬畏的。活着就该善待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
面对生死两界,活着的人更该懂得生命的珍贵,更该体味到人性的温暖,更该好好感受人间的真情。
不是为猎奇,而是被感动
本来在唐山停留后该去乐亭的海滨,但我知道,如果仅仅是因为游玩,已经无法吸引我的目光。不知道是什么情结让我执意又在唐山多呆了一天。在这里,不仅要为我们的同胞缅怀,更多的是见证新唐山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见证新唐山的美丽。
当我返京把在唐山拍下的照片给孩子看时,他竟然以为这是国外的风景,我说,这就是唐山。
去唐山不能不去曹妃甸。这里正在崛起一座临海的生态城。唐山人要实现临海而居,推窗见大海的梦想。
从唐山市区沿唐曹公路向东南60公里是唐海县,在七农场的界内有片迷人的湿地,这片湿地,是南方到北方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面积之大,一眼望不到头。临近黄昏时分,踩着木栈道,置身那望不到边际的万顷芦苇荡,风吹过,片片芦苇翻滚,刷刷作响。上空不时有飞鸟滑过,寂静的湿地,迷人的黄昏。登上高高的观鸟塔,用镜头环顾四周,不时按下快门。同行的人说对我有了新的发现,就是看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喜欢,只要是自然的。我说,我们来自自然,最终也要回归自然,没有理由不对自然抱有情感,每次亲近自然,都象是与自然进行对话,我对她倾注了情感,她对我也当是尽情地回报,享受这样的互动。
汽车在田野间飞驰,当车窗外出现一片湖水时,是一种惊喜的感觉,停车,直奔湖边。见过湖,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湖,一望无际。这就是曹妃湖,有上万亩的面积。水浪拍打着岸边,更令人惊喜的是湖边铺就着木栈道,走在其上,象是在水中漂游。环湖10公里长,汽车走走停停,这里很少看到游人,一位老外一身运动打扮,徒步环湖行走,走近时,不忘道一句“Good morning”。
曹妃湖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唐朝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高丽,沿海路途经于此,因气候潮湿,水土不服,随军将士得了皮肤疫病,急需救治。渔女曹娴用当地温泉痊愈了将士的病。曹娴由此深得李世民爱慕,被纳为妃子,号封为曹妃,附近水域得名曹妃湖。
这里还建起了现代化的渤海国际会议中心,当地决心把这里打造成北方的博鳌。实在想不到唐山有如此美丽的生态环境。
来唐山不能不说说唐山的人们,他们纯朴、实在、热情。从唐山环城高速下来,交警会耐心地告诉你往前走几个路口,再向右走几个红灯,再左转多少米,即可到达抗震纪念碑。从纪念碑去纪念墙同样得到当地人的热心指点,从唐海去曹妃甸湿地,热心人告诉你不用走高速。在宾馆,餐厅的厨师会给你讲唐山水稻,讲当年日本人建立的农场,讲为了保护生态,政府关掉了这里作为支柱产业的大量造纸厂。一切是那么顺利,那么和谐,那么令人留恋。
走在唐山街头,看不到大都市的超前时尚,晚上街道上也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但你总会感到唐山人那种内在的坚强姿态,看似肃穆的脸上充盈着淡定的神情。经历过痛苦的人更珍惜当下的快乐,他们的坚强也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个城市的人。
直到离开这座城市,天空依然是阴沉的,还多了些雾气。我在想象,阳光驱散天空阴霾的时刻,阳光照耀在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一座有内涵有个性的城市,这是一座懂得情感的城市。我来到这里,不为几滴同情的眼泪,更不为猎奇休闲,我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默默地为你感动。
(一次发不了太多图片,更多图片见下篇)
抗震纪念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耸入云,碑身只有30 米高。但站在它面前,你定会感受到唐山人的力量。
唐山的高层建筑不多,在纪念碑的旁边,正在兴建34层高的万达广场。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点8秒,这串数字已经刻在唐山人的心中。
纪念墙前有一大片池塘,其间散落着石块。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的主题。
300米长的纪念墙很壮观,纪念墙于2008年建成,纪念墙高7.28米,前方纪念大道宽19.76米,寓意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日期1976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