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11·流水行云

标签:
慰藉食堂拜拜码头教科研饭卡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流水行云
图文/韦步峰
照片编号:IMG_20210913_175517
老孙和我一同上了三楼。李副校长的办公室在最西头。
敲了敲门,屋里站着说话的两个女人同时转头朝我们望过来。靠近自己椅子的李副校长朝我们笑笑,示意我们在沙发上坐下,跟对面的同事又说了几句话,便坐了下来——后来才知道,站在她对面的女同事,就是后来跟我一个办公室的徐副主任,而且跟我是对桌。
很显然,她们之间的谈话被我们的到访给打断了,徐副主任很快就走了。
“初来乍到,总得来拜拜码头。”我首先说话。
“哈哈,”李副校长笑了,“说得这么高大上,来坐坐也表示感谢。”
随后,便是我们之间的闲聊,也互留了电话,添加了微信。
“本来啊,”李副校放下手机,冲我说道,“早就知道你文笔很好,想让你帮我抓教科研,寻思这下我可找到好帮手了,可你不伺候哈!”
“哪里来的话,”我也笑,“我是有写作的爱好,但写的都是散文、诗歌之类的文字,纯属个人喜好,跟教科研所需要的文章丝毫不搭界。实话实说,我从未搞过教科研,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实在是不能胜任,自然也就不敢接这工作……”
印象里,我刚调任老校的时候,好像也分管过教科研工作,只是那时的教科研简单得形同虚设,根本不是现在这般的动辄小课题申报,动辄课题研究研讨会之类紧要事物,基本没什么工作压力,充其量只是个报送材料和传达通知的“投递员”。
我忽地想起,昨天我拿着调令来报到的时候,教务处里遇见李副校长。她听完别人对我的介绍,还特意追问了哪一个是我的话,还盯着我看了几眼“哦,你就是韦主任啊……”想必那个时候她便有向校长要我帮她的打算。
“微信号上的号码,是你的另外一个电话号码吗?”总能有新发现的孙主任又发现了新大陆。
“呵呵,不是,”李副校长说,“之前也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只是一个跟电话号码差不多的一组数字而已。”
我们又说了一阵。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还没有开展,况且我们对这学校工作深层次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临时拼凑出来的话题毕竟无关痛痒,都是泛泛闲谈,没有多少意义,便离开了那间办公室。
自从修副校长为政教系统的人员开过会之后,我的办公室也确定了。中午吃完饭,我就先挑了一张办公桌,摆在了西墙根的位置。按照人员构成,我的对面和左侧(北面)都有人坐,但苦于新搬来的办公桌太少,只能暂时空着。
一切似乎都在索然中悄然推进,倒是吃午饭的情景记忆深刻。
饭卡还没有办理好,正待打算回家吃饭的时候,修副校长走过来,摇晃着他的饭卡:“来,用我的。”
“这多不好意思。”我推辞。
修副校长一脸的正式:“请你吃个两块钱的饭,没什么大不了呢。”
早在修副校长“请客”之前,匆匆赶来吃饭的政教处的小孙(她就是后来在我左侧办公的人,是配送给我协助任副校长分管的疫情防控的干事之一),就曾主动提出要我用她的饭卡,被我推辞了。
他们的热情,着实令我倍感温暖。作为一切都还不曾熟悉的初来者,几乎所有的学校事物,都需要有人介绍和帮忙。这对一向以学校主人自居,且逢事自恃惯了的我来说,就显得有些茫然。
最终,我到底用了修副校长的饭卡买了两个菜(都是半份)和一个糖包,吃饱了。
“这里的伙食真不错。”吃饭的时候,我对公用一个餐桌的其他人有感而发,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还有人爆料称,有的菜是和骨头汤炒的,口味好还富有营养。他们说得很对,在后来的日子里,尽管我每次吃的菜并不多,但从未再有过像在老校时半过晌(胶东方言,下午的一半)饥饿的情况发生。
相比而言,老校的伙食实在是太差了,无论什么菜,仿佛都是先用清水煮熟,再施以油盐酱醋的样子。要是感觉口味不好,就多吃几个馒头,满满一饭钵的菜,多半都被倒掉。那当然跟学生数量少有很直接的关系,更与食堂师傅的懒惰不作为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能把菜做熟不出事故就完成任务——至于口味,对不起,臣妾做不到。当时不少人怨声载道,也有人提出过改进意见,包括我,但再强烈的声音,也都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人理会,也似乎根本办不到。
这里的伙食,我早几年来此开会的时候,就曾吃到过。但那是会议专供,当然质量要好得多,但日常饭菜也能做得这样好,还真令我记忆犹新,应该点赞。
雨还在下,不过一阵一阵地忽大忽小。我有伞,但不愿意麻烦,更何况,到一个新世界里淋雨,也未免富有诗意,于是,任凭细雨打在头上、脸上和身上,午饭后,我还是在校园里徜徉了好一阵子。看楼房巍峨,赏绿叶雨中晶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