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约谈08
标签:
孤独大棚恶狠狠地坦诚附和 |
分类: 教育随笔:约谈 |
约谈08
图文/韦步峰
照片编号:IMG_20210323_072320(初开的玉兰花)
“哦,哦……原来,哦,是这样……离了婚,孩子有事就都来了,不是吗?”
这实在太出乎我的意料,竟然一时语塞,支支吾吾得有些尴尬。姜的信息登记表上,父母一栏写得很全。如果没有单独提示,看到这样完整的信息,绝对不会有人会往别处想。即便加上了姥爷、姥姥的联系方式,给人的第一反应也只是因为寄住便于联系。幸亏我反应快,很快就又取得了主动权。
“怪不得姜始终住在姥爷家,原来是这样的情况……”
“不是的,老师,”姜的妈妈终于摘下了口罩,露出一个严重残缺了的门齿,“她很小的时候,也曾在烟台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后来哭着闹着找姥姥,死活不去烟台的学校,实在被她闹的没办法,就送回老家来读书了。”
“这是为什么?”
“孩子已经习惯了在我妈家生活,从断奶的时候就回老家,算起来也十多年了。”
“哦,”我点点头,瞟了一眼依然正襟危坐的姜的爸爸,见他除了不时点一下头,仍旧一动不动地坐着,眼光依然盯着对面的白墙壁看,接着说道,“孩子一直在姥姥家住,的确能说明老人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了,但也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你俩也乐得清闲,反正孩子自己不愿意留在烟台,索性由了孩子的脾性,不去强烈干涉。如此以来,你们赚一个逍遥自在,给老人可增添了不少麻烦呢。”
“是呢,”姜的妈妈一只手臂摁住沙发的扶手,侧着身子朝向我,笑了,“我妈身体也有病,我爸又忙大棚里的营生,也确实很辛苦。”
“那么,”我瞅准时机,进一步问道,“当你的父母忙着照顾大棚的时候,姜做什么?”
“只能待在家里……”
“那为何不跟着老人去大棚呢?”
“太小,啥事也干不了,还不够她添乱的呢?!”
“之前小,不懂事,会添乱,现在呢?”
“……”
“现在,恐怕叫她一起去大棚,恐怕也不跟着去,对吧?”我单刀直入,“这恐怕就是症结所在:孩子从小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似不出门是一种安全,但无形中造成了她相对孤僻的性格——一个孩子,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孩子,却被封闭起来,是很危险的。我听说姜曾有过用刀子割手臂的情况发生,你说会不会与此有关?”
“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姜的妈妈附和着我说道,“我爸最疼她,她小的时候经常逗龙(胶东方言,主动与孩子疯闹)着玩;但最近这些年,一逗龙她就烦,我妈总说我爸,加上我爸年纪也大了,就不再叨叨她。我爸也确实太忙了,大清早去大棚,忙活一整天,有时候很晚才回来,也基本没有时间与她说什么话了。”
“嗯,”我又点点头,“老人也真不容易,自己辛苦营生不说,还得照顾自己女儿的孩子。这越老越不容易了呢!”
姜的妈妈没再说话,只一个劲儿地笑。
“去精神病院问诊,医生怎么说?”我问。
“还能怎么说,”姜的妈妈说道,“说是重度抑郁,给开了药,不断地吃。”
“依你看,姜真的抑郁吗?”
“我没看出来,”或许我的话,引起了姜的妈妈的共鸣,她立马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越看越觉得她根本就没病,但医生坚持那样说,咱也不敢冒险,只能听医生的了。”
我继续陈说自己的看法:“此前,我找过你女儿,与她谈过话。见她的言谈举止,也是不像有心理方面的疾病。总是笑着说话,且态度很坦诚,压根就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我那次找她谈话,是因为她与男生交往过于密切,而且还听说,她双休日经常去别的同学家里玩,男生家里也去过。”
“那不行,这事得管!”一直沉默不语的姜的爸爸忽然开口,且语气阴森森地显出极狠的样子。
“怎么管?”我直接跟进。
“她必须给我个交代,因为她曾经答应过我,不跟男孩子来往……”
“那她就是跟男生来往了,你能怎样?”
“怎样?我……”
“所以说,教育孩子,不能勾勾着心(胶东方言,靠说大话,竭力装作强力镇压但心里还是害怕孩子出问题的意思)教育。孩子逐渐长大了,之前对待小孩子的策略,也就逐渐失效了,必须有新的,符合孩子已经成长了的方法实施教育。比如,跟孩子谈心,让她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甚至不妨听听她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看法……”
“那不行,必须严管!”姜的爸爸又露出凶相,恶狠狠地说。
我看一眼姜的爸爸,见他再无话可说,眼光又回到姜的妈妈身上:“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孩子在姥姥家缺乏交流,随着她的长大,她越来越需要朋友,需要交流,于是就不失时机地去跟别的同学交流——其中当然也包括男生,。她是在太孤独了,你俩离她那么远,应该不会每周都回来看她对吧。有件事,我忘记问了,你俩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待续)
2021年4月7日21:29 于书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