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然小语:24扫五毒

(2020-07-07 03:54:15)
标签:

端午节

扫五毒

扫帚

习俗

京戏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扫五毒

图文/韦步峰

悠然小语:24扫五毒

照片编号:IMG_20200625_114859

照片说明:妈妈扎的用来扫五毒的小笤帚、小炊帚,丝线用来将它们系在扣子上

在老家,端午节扎小笤帚扫五毒的习俗,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只不过那时候,不知道扫的是“五毒”。每当我煞有介事地问及原委,长辈们总是神神秘秘地说,用来扫灰尘。我当然满心狐疑:那么小的笤帚,扫得了什么灰尘,骗小孩玩儿的吧?玩就玩,骗就骗,反正大人们哄骗小孩子的行径,我是见得多了,见惯不怪倒也能赚一个心理安慰。

头脑里,真正有了“五毒”的概念,还在于后来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不过汪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关于扫五毒的描述,倒是提到了旧时候的高邮人用红纸剪成五毒的形状,贴在门槛上,称作“贴五毒”。从这样的叙述中,我大致可以猜想到“五毒”还真是传说中的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的合称。既然如此,用那么小的五彩绒线扎成的小笤帚,就更起不到“扫”的作用了。

不过,中国是讲究传神与会意的国度。民俗传统里,不少方面的会意成分很浓。再细小的事物,也可以赋予博大而深刻的寓意。既然笤帚有清扫污物、垃圾的功能,那么跟它的大小当然无关,与形状是否逼真也没有太多关联,只要存在相似性,就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帮衬,让会意发挥作用。在中国人的视界里,物与物的关联,凭借的是谐音与功效上的相似性。譬如在我们的戏曲国粹京戏里,马鞭一擎,意味着千军万马立刻发起冲锋;马鞭挥舞得时间越长,越猛烈,也往往表示战斗的惨烈与久长。而在年画里画上莲叶与鲤鱼,则是连年有余的祝福了。

喋喋不休地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证明,端午扎小笤帚的习俗,在于寄托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夙愿: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扎了笤帚便有利于躲避。

这样的说法,当然有臆想的成分。然而民俗确是民族文化里的瑰宝,当珍爱视之。正如端午节吃粽子,冬至日吃饺子,都无不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基因,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

说话至此,端午节里用彩线扎就的小笤帚、小炊帚(刷锅洗碗用具,文前图片里绿色的便是),的确可以用来扫五毒。而事关五毒的含义,在中华文化流传的长河里,又总注入新的内涵。佛祖有好生之德,绝不肯因为蟾蜍的丑陋就将其视为“毒”,转而将芸芸众生普遍存在的贪、嗔、痴、爱、恶的情绪,视为“五毒”。正是这五种情绪,严重阻碍了信徒们修成正果,用笤帚、炊帚扫之,无异于清“障”。

时至今日,“五毒”当然绝不仅仅局限于毒蛇和贪欲,而数量也当然不必局限于“五”。只要是阻遏人类社会发展的糟粕,都可视之为“毒”。同理,当今社会里的“赌、讹、毒、黄、凌”当然也可归于“毒”类,当一并扫之大吉。然而仅靠端午节这天制造出来的笤帚当然不够用,还需扎牢思想意识里的藩篱,让“毒”们无处藏身,没有肆虐的市场是正道。

 

202076日夜,于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