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游(36):逛曲阜(03)
标签:
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孔庙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逛曲阜(03)
图文/韦步峰
[照片说明:弘道门。弘道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1966年移入孔庙。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4637]
不知为何,从刚一进孔庙,除了那些各式各样的牌坊及其刻写在上面的坊名和院落里的古柏,便是几乎每进一道门就能看到的斗拱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建筑构件,绝对仅限于我国古典建筑所特有。拱,是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呈弓形的承重结构;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这种独具匠心的木质结构,除了能够起到承受重量、扩展空间和抗震的功能,还具有相当别致的审美价值,是区别建筑物等级的重要标志。
如此庞大、浩繁的斗拱结构,我仅在北京故宫里见到过。如果所猜不错,孔庙的建筑特色,该是以紫禁城为重要参照物而设计的。
——这是多大的礼遇,多高的身份。
但愿房顶的那些被雕画过的梁栋都是原物,从上面斑驳甚至破败得有些发白的样式来看,绝有可能属于建成后未经修缮过的原始结构。
久久仰望,仿佛我已化身为一只可以翩然飞腾的蝴蝶,渐渐飞跃而起,在那些用巨大原木做成的房梁与斗拱所形成的世界里,做最自由、最畅快地翻飞。我看到那些积淀了岁月久长的尘埃,正固执地附着,仿佛在竭力用自己的身躯名状着悠久的韵味。
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木质结构,是绝不会用到一枚金属钉子的,只是木头与木头之间巧妙而紧密地连接,不但形式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几乎不会出现任何绷断、坍塌等意外的可能,如若没有遭遇天灾人祸,保存成百上千年都不是问题。
[照片说明:“弘道门”上方的名匾及雕画的梁、栋。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4802]
[照片说明:“弘道门”后面的斗拱。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4911]
[照片说明:院落中的古柏。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4948]
[照片说明:院落中的古柏。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046]
[照片说明:院落中的古柏。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052]
[照片说明:院落中的古柏。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117]
[照片说明:院落中的古柏。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135]
进到院子里去,一次次看到那些浸满了沧桑岁月的古柏,我直愣愣地像个顽劣的儿童,正用了极其稚嫩的眼神,深切地大量古柏身上的各色条纹和虬枝化了的枝丫,一往情深。
那些疏密有间的条纹,活像寿星下巴垂下来的稀疏的胡须,一条条、一根根地排列着;而那已经明显失去活力了的树冠,正像老者日渐脱落了的发,根根蜷曲,丝丝单薄;在树冠与树干之间的“空洞”,仿佛正有娓娓道来的经典,在传诵,在吟哦。
这里的古柏们毕竟太过苍老,绝大多数挺拔高耸者,都被用了铁箍扎紧,以防被风折断或是因为枯朽而自行破败,显得极不相称。
曾几何时,这院落里曾驻足过多少朝廷命官,又招徕了几多文人雅士在此徜徉、冥想。他们怀揣了各色的思想,来此却瞬间被格式化,成了虔诚的儒学信徒或是超凡脱俗的宿儒。眉宇间尽显沉思,神色在在开阔而狭小的世界里飞旋,器宇轩昂起来,倒也摇身一变成了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再跌宕起伏的人生,会变得简单明了,再曲折颠沛的经历,也会变得轻松与寻常。
[照片说明:大中门,孔庙第四进庭院的入口。原名中和门,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为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206]
[照片说明:“大中门”匾额。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238]
[照片说明:古柏与“同文门”同框。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319]
[照片说明:“同文门”匾额。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145409]
“通过同文门的人,一定要身份显赫,多为帝王级的人士,至于文臣武将,那也只有走门的两侧了。”忽听一导游正对几个其所带领的游客做着煞有介事地讲解,我便连忙凑过去侧耳倾听。
只听那导游忽地降低了音量:“这门平时都是上锁的,……来的时候,开过一次。”
尽管导游说的那名字,我并没有听清楚,但从她神秘的眼神和隐晦的嘴型,我毕竟能够猜到是谁——这么避讳干嘛,又不是说不出口道不明朗的事。
曲阜的导游,应该是我所到过的景点之中数量最多的。早在妻和我刚踏入“万仞宫墙”前的神道路,就见路边聚集了不少胸前挂着导游证的导游。她们的视线,往往朝着游客们狂扫不止,更有主动招揽生意者,急火火挡了游客的去路,大有势在必得的模样。
我记得,曾拦住我们的那名导游言语恳切:“里面的内容很多,不请导游肯定弄不明白,胡乱看一阵白白浪费来此一游。”
说得还真在理,不过一听价格,我立马连连摇头,拐向别处躲开了。
我游览景点,总喜欢另辟蹊径,走别人不曾关注的道路,看别人几乎不在意的景致,而独独对那些被导游词说滥的地方往往熟视无睹。
——特立独行与自命清高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得分水岭。
看看时间,将近下午三点。
——妻,应该还待在原地。
正对同文门的,一座高楼赫然立在眼前,顶檐下方,由多条龙护绕的一块竖挂的木匾上正写着“奎文阁”三个大字,这便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了。
我不觉心头一禀。
大凡名宦、显赫之家的藏书阁,多喜欢拿“文”来命名,这似乎也附带了中国古文化气息的一种做法,比如北京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朔阁、承德的文津阁、杭州的文澜阁都如此,但以“奎文”命名,则实属罕见。
按照古汉语来解释,奎文、奎章,当指皇帝的诗文、书法作品,孔家自没有做过皇帝之人,何来“奎文”?显然不会取此义项,而唯一能够解释通的,当属“奎”乃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解释了。(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