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观视界(22)【随拍】

(2018-09-30 04:00:00)
标签:

剌狗蛋

哈哈一笑

红皮地瓜

苍耳

胡黍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微观视界(22)
图文/韦步峰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108
高粱穗
胶东人唤高粱作胡首(谐音),但我坚持认为,这属于方言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出现的音变现象,其本来的方言称谓,该做胡黍才对。
意思是来自北方或者西域的黍子。我这样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仔细看看这高粱穗,除了颗粒的个头较大,颜色显褐色,整个穗子的形态乃至包裹米粒的米壳都跟黍子并无二致,只是放大了而已。
至于高粱最初的发源地,据一些所谓权威方解读,应该最早产于非洲,理由是就目前所发现的野生高粱总种类,非洲占据了绝大多数。
占据高比例数,也不能成为我国种植的高粱,就一定来自非洲的必要条件,当属于猜测。既然可以猜测,那我也根据胡黍这名称来猜度一把:
胶东一带(乃至全国)的高粱,因为最早来自西域,“胡”对“黍”的限定作用才能被解释得通。至于高粱抵达西域之前在哪,爱在哪在哪——不属于我对“胡黍”名称由来的解读之列,嘎嘎!
引申:此由“胡”引发出来的“西域”,应该指的是演变成的泛指我国西北部地区,而非其古义。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144
大豆(又名:黄豆)
我历来不喜欢成熟了大豆的这毛茸茸的豆荚外壳,倘若使皮肤与之接触得多了,极容易造成瘙痒,虽不严重但毕竟刺攮(嘎嘎,又一胶东方言,容日后再做解析^v^)。
至于在成熟之前,整个豆荚还泛出葱绿颜色的时候,就被商家送上餐桌,我并不以为然——我历来不太喜欢所谓的毛豆这道菜。
但说起大豆,最能激发我兴致的,大豆地里“盛产”的豆虫了。豆虫们趴在植株上以大豆叶为食,赶在豆叶泛黄枯萎之前,它们钻入土层里,表皮逐渐由绿泛黄,且坚硬起来——这大概是钻土层之所需,亦或是因钻而被土层所摩擦所造成的。
但入了土的豆虫是最好吃的。
人们往往将它们从地里抓获,丢如灶里烧熟。待要吃的时候,将它们从锅灶火炭中取出,拿一根筷子抵住它的头顶,朝它身体延长的方向用力一推,豆虫的脑袋便被捅如自己的身体,再继续用力,烧熟了的豆虫的整个身体,就被彻底翻了个个——外面的表皮成了里面,而体内的鲜嫩的肉肉,就袒露出来被套在筷子上……
——不说了,我口水出来很多了。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338
苍耳
上期已经说过关于它的一些细节,但还是又发现了一种它的照片——可见当初待我发现了真正的苍耳之后,心情是多么喜悦。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508
地瓜芽
在胶东,通常将地瓜分为白皮地瓜和红皮地瓜两类(严格意义上讲,红皮的并不属于地瓜之列)。后者块头较小,味甜,通常被保存在室内或地窖内当做冬天的口粮;而前者块头大,淀粉含量较高,通常在秋天就被晾晒成地瓜干,待晾晒干后,可以蒸着吃,或者磨成地瓜面……
坏了,一提地瓜面,唾液又泛滥了——预知详情,请容日后有机会再表。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537
地瓜叶
看着地瓜叶的大小和形状,我可以断定,这藏在路边泥土里的,定然是红皮地瓜。

微观视界(22)【随拍】IMG_20180924_111742
剌狗蛋
当然又是胶东方言。
看到藤蔓上的倒钩刺没?只要皮肤挨上,立刻会留下一道红色的划痕,伤害程度不深但有时疼得钻心。
之所以将此物跟狗联系起来,原因很简单:狗的周身都是浓密的毛,倘若狗在长满剌狗蛋的地方快速奔跑,倒钩刺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腹部情况就不同了,毛短细而疏。
尤其成年雄性的狗,胯下拎着的狗蛋很容易受到倒钩刺的“攻击”,故得此名也。
注:这纯粹是我的杜撰,如果认为不对,不妨微微一笑;如果认为我分析得头头是道,不妨哈哈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