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一个人》091·亵渎(16)【小说】

(2017-01-26 05:20:00)
标签:

教学模式

学本课堂

价值观

成长之路

涵盖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三十一个人》091·亵渎16

/韦步峰

《三十一个人》091·亵渎(16)【小说】

的确是这样的。

很多年的课堂教学方向摸索,已经让我倍感疲惫。这些年,各种各样打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旗号的改革,层出不穷。每一次“运动”、“变革”袭来,都让人产生太多的不适应——毕竟那些成果、经验,首先适用于别人。忽然间被大张旗鼓地予以推广,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将早已经根深蒂固的旧有的已经沿用多年的课堂授课模式,彻底粉碎才可以肃清障碍,然而这些旧有的东西,又怎么可以一棒子全都打死,非要来一个全盘否定呢?

主张教改的人,是义无反顾的。

或许他们只是在注重一种模式的推广,将探索当成一项工作来做;只是在强化一种试验,为了检验这种“方法”、“策略”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倘若成绩显著,那便是当权者一个重大课题的成功,课改成果的所有者当然非他莫属;不成功,怎么办?

——再改!

 在当权者眼里,勇于探索没有错;但接受这种实验的人,怎么可以转变得如想象得那么简单。每一件新生事物,总有适应或者不适应的情况出现,而学生不能像老师一样,静静等着被实验,他们在一刻不停地沿着国家规定的学制在往前走……

有的人,得到好处,乘风而行;有的人,则被毫不留情地耽误了。

眼前这种被穆主任推崇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能走多远,毕竟还是个未知数——太多的经历告诉我,在每一次事关教育的改革中闻风而动,迅速做出反应,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而慢了呢?至少在短期内,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会被冷落。

“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改变’。当然,这‘改变’的范围很广,我这里只说一个内容——就是刚才高立凌老师说的,我们来上这篇文章是怎么上的呢,大部分是这样的,一上手就是文体介绍——因为它是一篇说明文,就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先告诉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读文本,去做思考题,这种处理方法行不行呢?不是不行——因为大家都一直在这么做。但是我们认为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什么叫做‘更好’的教学,那就是学生买账的,就是好课。也就是说,你能把学生讲得明明白白的,学生理解得清清楚楚的,也就是我们讲的‘学本课堂’的那个‘高效’,就算成功了。”

我也记起了那哗众取宠者的名字,而且很多关于她在语文教研活动中的情景,也想起很多。

我不嫉恨开言吐语,更希望畅所欲言;然而在我骨子里,似乎一直被一种刚性的源于最为朴素的价值观所左右,不喜欢那些只会添枝加叶而有意不去深入揭示实质的做法。教研的目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粉饰,更重要的要有所收获——而收获最大的,当然是在归纳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进而荡涤日常工作存在的误区,说到底,也还是为了指明方向。

换角度而言,他们那些惯于为别人唱高调的人,当然也会将别人授课中的不足揭示出来,只是不愿意拿出来分享。从这种意义上说,教研活动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

我迅速在工作笔记中圈点一通,然后又抬头,继续听穆主任的总结。

“而王老师这节课,她很用心地改变了这一般套路。她设计的门槛非常低,就是让学生读,然后找出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去说。像初一学生,对说明知识,不能说是一无所知,但在他们非常苍白的储备下,在没有任何冗杂的知识干扰的情况下,他们会读得感觉非常有意思。然后,王老师的台阶,开始慢慢往上抬高,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讲,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之中,‘紧箍咒’就紧了,然后慢慢地,上升到出现术语了,并且出现了量的增加。不妨可以设想,如果倒过来,上去就先讲授知识呢?那就会把本来很简单的东西,硬是给学生加注上一层‘钢筋混凝土’。

“课的一开始可能弄得非常紧张,可能到最后,学生的思维仍然还是打不开。就这个‘改变’的背后,其实是老师的‘以学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情。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我们很容易继续沿用传统的东西——依然在延续。所以,我认为咱们今后在教学当中,要多创新。创新,不是把没有的东西给编出来;将已有的东西,让学生愉快而有效果地接受,也叫创新。

“时间关系,我先讲这么多。今天我们的活动到此结束,明天上午的活动,我们不在这间教室了——到五楼去。到时候,由王淑燕老师给我们做一个讲座——和我们叙述一个名师成长之路,与我们分享‘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好,我提议,让我们再次感谢王老师。”

噼里啪啦的掌声响过,众人开始忙着收拾物品,纷纷站立起来,夺门而出。讲台上用演示文稿呈现的“烟台市首届齐鲁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及青年教师第三期岗位培训班”几个蓝底白字下,正有面带微笑的王淑燕老师与穆主任在交谈。

看看教室门口依然拥堵,我便继续坐着,顺手用笔将“及”标出,在其后,写上“暨”,然后合上本子,等人流渐渐稀少,便与老祁一同出了教室,朝中厅走去。

“说句老实话,王淑燕这堂课,真就那么好吗?”老祁是意识,仿佛还浸淫在那堂课里没能挣脱,他刚出教室门,就急不可耐地问我。

“嗯……”我先接了他的话,然后又不得不表态,“应该说优点是很多,至少,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而且也正如评课的时候所说的,能够深入下去,又能够走出来,做到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对学生发展,当然有好处……”

“我不这么认为,”老祁很直率,“整堂课下来,我不认为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相反地,花架子摆得太多了。”(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