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仙境⑴【游记】
标签:
蓬莱阁仙境备倭都司府兵营版图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踏访仙境⑴
文/韦步峰
进了振扬门,眼前是一个挺大的院子,沿城墙向西,是古船博物馆,远望见三艘挺着高高桅杆的“古船”泊在水泥平台上,被更远处建筑施工用的几个塔吊一映衬,显得不伦不类。沿着石板路往北,走不多远,便见右侧一个挺大的广场。广场的东西两入口处,各有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木结构牌楼。每间牌楼明脊两端蜷曲着鸱吻的尾,头在垂脊中间,口微张,俨然正欲顺着垂脊的走势爬下来,自有一种威严。我建议同游者在此留影,他们都顺从。
过了西边牌楼,眼前这挺大的广场,便是校场,是古代阅兵的操场。按大小,同时检阅三个营的兵力,应该不成问题。广场北面,门口左侧高杆上挂一串柱状红灯笼,门前有步兵和马匹雕塑的,便是挂着金字匾额的“备倭都司府”的过洞了。匾额的醒目,全在于“备倭都司府”五个大字的金黄颜色,与字体不相关,而且在我看来,那几个字写的很有些女人气质,柔顺而纤细了,有些婀娜了。落款是作者和年份,看不懂。三间过洞只开了中间的门,两边的两对柱子上,各有一副对联,居外者乃书:“刀鱼寨中蛰龙复起,蓬莱阁下征帆再杨”(“刀鱼寨”,“备倭都司府”旧称)。第二对柱子上的对联没来得及看仔细,只记得“众志成城”与“重镇威仪”了,运笔与匾额相同。与第一幅绝非出自一人之手。

过洞两副笔法让我看不上眼的对联内容,倒是切中军营主题,有些豪气。而大堂门柱上的两幅对联,就让我刮目相看了。第一幅:“下西洋百万雄师冲涛破浪威名扬天下,入东海无敌舰队掠岛平波倭寇散云消。”;第二幅:“降八幡灰飞烟灭,镇四海浪静风平。”中间匾额上书:“镇海平疆”。第二幅对联与匾额书法出自一人,刚劲有力,与最外门柱上的刘文明的字体遥相呼应,一个凝重,一个俊美。过了“大堂”便是“二堂”。“二堂”院子里,靠门的东西两侧各立一丛上螭首、下龟趺刻着“大明疆域”的石碑。两块石碑合起来,便是整个大明的版图了。天山、阴山、长白山历历在目,沙车、安息、日本国疆域分明。盯着地图,我看了半天。想笑而不敢,欲看还糊涂。那些被标注出来的国与山,只是一个大概的方位,大小和轮廓一概看不明白。地理意识不高的明代,能绘制出这样的地图,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试着说服了自己。
大堂、二堂的两面都是厢房,厢房的南门,都有一个小门,通向外面的小院子。“那是随军家属生活区……”一同游者说道。“不可能吧?”我说,“要是生活区,也只能是当兵的营房,而非他们的家眷——他们怎么有带家眷的资格呢!”那些规模较小的房屋,也都很漂亮,一律的灰瓦白墙,一律的飞檐垂脊,朴素而透着庄重。“那些石碑是后期仿制的,没什么看点……”我又说,“就连这些台阶也是,估计真正的原物也都在战火或是文革时被毁掉了。”“也许原物进了博物馆了……”同伴明显有些不甘。“但愿如此!”我说。脑子里马上显现出文革时期,有人轮着炮锤直捣那些石碑和木门的情景了。
正屋里,最惹眼的,是将帅议事的群像。一个主帅摸样的人坐在“海波平”匾额下的正位,旁边几个偏将之中的一个,指着一张海图,若有所语;而主帅盯着说话的人,神色谨慎,若有所思;站在主帅身旁的军师捋着胡子,与另一名坐着的偏将一起,也在盯着地图。他们正讨论的、思索的,也许是一场针对倭寇的军事行动吧。对,一定是倭寇,抵御倭寇入侵是这所军营的使命,而且两边的厢房里,还有倭寇的痕迹。(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
韦步峰:@姓王的锅
首先我要承认,那骑马的图是我故意放上去的。骑马的人也不是我的同游者。这幅图其实我想说的话,所有人都知道,因此不用说了。
2014/10/20 21: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