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端之美【随笔】

(2014-05-18 20:46:18)
标签:

极端之美

余秋雨

余秋雨丛书

文化

读书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极端之美

/韦步峰

极端之美【随笔】
 

当初,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新书《极端之美》的时候,我很吃了一惊。在我的印象里,这本书根本不是“余秋雨书系”中的“成员”。然而它静静地陈列在那里,面对着我,似乎正要说出不可思议的自我介绍的话语,就连装帧和摆放的姿势,俨然长江出版传媒和长江出版社推出的“余秋雨书系”中的一员。拿在手里,摩挲着,几乎是用了自言自语的强调对自己说,怎么可能!而实际上,它就陈列在那里,而且书脊上明晃晃写着“余秋雨书系”几个金底黑色字体的文字。

 

我当时是很不情愿地放回去了的——在经过一阵时间的思索和取舍之后,我仍然放回去了。当时,我瞅了瞅旁边的书店工作人员,也认真检讨着自己。但我心中的不舍,也唯独我自己知道,尽管对工作人员说了很多自认为很得体很恰当的话。此后,我去了青岛的书城,在那里,我没有见到这本书,也尽管见到了这一书系的其他成员。忽然想起,这本书,我是要拿回家的,尽管我不一定马上就看,但作为一个书系的成员(尽管这书系也已经被出版部门修改了,新分为“主体八卷”、“学术六卷”和“译写六卷”),我没有拒绝的理由。在本地书店,买了《曾国藩》、《胡适传》和林语堂版《苏轼传》之后;在青岛,买了《希特勒传》、《南渡北归·北归(上、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之后。

 

当我再回到书店的时候,早先发现的共有的两本《极端之美》,只剩下一本,而且大有大厦将倾的局势,我便毫不犹豫地拎在手里,对脸上布满疑惑的工作人员连声说道:“买了吧,再不买,就没机会了……”实际上,真正的“余秋雨书系”中的《吾家小史》也一起摆在那里。

 

这本书,早先有网友在游逛他们那里的书店的时候,便发现并且当即告诉了我。我当时很惊喜,是立刻将我的地址给了这网友的,而且不免叮嘱之意。透着喜欢,也透着感激。如今我也在我当地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便引起我的内疚了——只要我再勤快一些,只要我多来一次,我的这感激,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资本。但转念一想,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我的朋友也知道我喜欢余秋雨先生,也知道我能够在余先生的书本里,感受到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因为我的喜欢而趋于印象化的喜欢,因为我的执着而演变成习惯性的执着吧。

 

不管怎么说,《极端之美》我是拎在手里了,尽管它只有四个章节——自序、品鉴普洱茶、昆曲纵论和书法史述。如果能对其他章节理解的话,面对普洱茶,我是心存疑惑的。但正如余先生在自序里所说:“把普洱茶列入,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正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至于昆曲,作为曾经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先生,是习惯了自己的专业习惯还是因为白先勇先生(白崇禧的儿子),我便不得而知。但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戏曲典范,昆曲毕竟值得一说,由此可见,余秋雨先生用通俗的文字书写中国文化的初衷,是一贯的。

 

如果,我因了求全而取了余先生丛书的“极端”,不小心涉猎了中国文化之“极端”,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