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人去了趟崂山⑷【游记】

标签:
崂山秦始皇丘处机鳌山北九水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陪老人去了趟崂山⑷
文/韦步峰
(五)
看着眼前裸露在蓝天下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巨大的山石,一种浩然的神力开凿天地的叹服跃上心头。那些圆鼓鼓的堆叠在一起的石头,奇形怪状,或俯,或仰,安静地伫立了上万年。
“这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一回头,看到已拎着一根从“杂货店”买来的拐棍的爸爸,正望着那些顽石,发着由衷的慨叹——他已经被崂山秀奇打动了。
崂山,不是一下子成为现在的模样。早在据今约六千八百万年至一亿三千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成为“崂山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地表岩石逐渐被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这些大块的花岗岩才从地下逐渐冒了出来。距今约二百万年,才开始呈现出现在的轮廓。而眼前看到的崂山,是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
这些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都是崂山最有价值的观赏景观之一。崂山地貌大致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千米,是一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琉球一带,黄海海域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变得干冷异常。日夜、寒暑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岩石崩裂,形成错落有致、浑然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一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侵蚀、剥离。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没动过地方的岩石,被“雕刻”、“打磨”成球形巨石,让崂山有了今天的雄伟与奇特。
这,的确是鬼斧神工!
(六)
常听到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说法。“崂”字,也只有崂山才赋予它含义,由“劳”而来。崂山最早的得名,可以追溯到《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但对这个名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说其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二说秦始皇到此,劳民伤财。这两种说法,我都不赞成。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们搞出点劳民伤财的本事,本也不是什么大事,至少在民众的心里是理所当然。而辛劳,是攀登随便一座大山也都会有的生理体验,更何况,比崂山雄奇、陡峭的山,更不在少数。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也曾对“维其劳矣”的“劳”作出过“广阔”之意的解释:“山川者,荆舒之国所处也,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广阔,言不可卒服。” 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孔颖达也有过定论:“当从辽远之辽,而作劳字者,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 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宽阔广远的海上奇观,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后来,经《南史·明僧绍传》,“崂山”之名才逐渐被采用。
中国历史太悠久,崂山的名字千奇百怪。据查,除了劳山,崂山还有不其山、劳盛山、牢山、大劳山和小劳山(二劳山)、辅唐山、牢盛山、鳌山等名称。抛开有“劳”字的称谓,这些名字也各有来头。“不其山”: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辅唐山”:出自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受唐玄宗恩宠的道士王旻出京。王旻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鳌山”: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作诗:“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崂山,当属一座道教名山,直接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道教辐射。这就难怪爸爸常说起的栲栳岛上有道士了。但我们此次游览的,只是白沙河的上游——北九水。
(七)
沿着栈道继续前行,前面就是北九水景区重点地段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