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扎特之死【笔记】

(2013-07-24 12:54:44)
标签:

莫扎特

萨尔茨堡

维也纳

奥地利

死因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莫扎特之死

/韦步峰

莫扎特之死【笔记】

 

莫扎特现象是十八世纪永远无法理解的迷。

——歌德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约瑟夫•马克利斯

 

1756127日,萨尔茨堡乐师里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这便是后来成为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的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他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七个(也是最小的)孩子。但因为种种原因,5个先后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大成人的只有他和大他四岁的姐姐娜奈尔(Nanner)。

 

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起的音乐天赋。4岁那年,父亲带着朋友回家,看到莫扎特正趴在五线谱上聚精会神地写东西。父亲很好奇,又很随意地问了一句:“你在做什么?” 莫扎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父亲和朋友相觑一笑,但父亲的笑容很快僵住了,忽然兴奋地眼噙泪花对朋友喊道:“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的乐曲啊!”他哪里会知道,站在他眼前的,是一名了不起的音乐神童,而自己,正是这名神童的父亲。在欧洲音乐长河中,自幼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确是难找。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听来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杯子、铃铛等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令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老莫扎特开始对儿子进行严格的训练,除了复杂的音理与演奏技能,还要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莫扎特6岁那年,便与同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姐姐跟随父亲,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进行旅行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轰动,奥地利皇帝都请他进王宫表演。为了金钱、荣誉,父亲要求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保持随时可以当众演奏的状态。为了表现儿子的天赋,他让莫扎特必须满足听众各种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刁难性提议:当场试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的钢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而且,这样的演出常常长达四五个小时。1770年,莫扎特到罗马的圣提里教堂,欣赏亚里格的演奏。演奏的乐谱,教堂当局不准任何人取走。莫扎特回到家中,竟能一句不漏地背写下来。

 

1772年,莫扎特结束漫游生活,回到家乡,在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但在主教眼里,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很糟糕的一个,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恭候主人的吩咐,并有随时遭到主教斥责辱骂,甚至严厉惩罚的担忧。为摆脱主教的侮辱与控制,具有强烈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的莫扎特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希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然而,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竟到处碰壁,残酷的现实社会无情地冷落了他,尽管他的才华与日俱增。他不得不重回萨尔斯堡。主教对他更加刻薄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的辛酸与窘境落在了莫扎特身上。

 

17816月,忍无可忍的莫扎特与主教公开决裂,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父亲竭力劝阻,要他向主教道歉,请求原谅。但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可以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年仅25岁的莫扎特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开始了他作为一名自由艺术家的生涯。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轻松与神速,使人误认为他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纵观他的一生,除了早期受过父亲的严格教诲,也的确从未接触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不容否认,莫扎特的刻苦、勤奋也不容否认。他曾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那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不是我辛勤研究许多次的。”

 

莫扎特之死【笔记】处处都体现着艺术家天性的莫扎特,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宣扬穷人守信,敌视富人无知;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感动,爱掉泪,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充满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莫扎特没有固定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他们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挚爱亲人的莫扎特为了维持日常所需,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但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他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不得不经常向朋友求援。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MagicFlute)首场公演时(1791930日)他已痼疾缠身。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访,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品将为我自己而写。他带着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开始与时间进行悲剧性竞赛。《安魂曲》写到一半,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最后的欣慰。1791124日深夜,莫扎特躺在维也纳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然阖上双目。而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莫扎特,终年35岁。他一生创作了754部音乐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莫扎特还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又包含着悲伤,是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惨体现。

 

莫扎特,如此卓著的一代音乐大师,但他的死,却一直是个谜。关于莫扎特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以下五种:

 

1、“失血说”及“维生素D匮乏说”:美国演艺医学协会前会长、前整形外科医生威廉•道森在仔细研究原始文献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莫扎特的主治医生将放血作为治疗手段,过多地采用该疗法导致莫扎特死于急性失血。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前大气物理学家威廉•格兰特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17621783年间,莫扎特的感染症状多出现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这是因为在纬度较高的奥地利人,由于缺乏光照而无法合成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能预防流感、肺炎、心血管疾病、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情况可能持续达半年之久,以致莫扎特无法抵御疾病的侵袭而殒命。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几位英年早逝的著名音乐家。1987年,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玛丽•杜普雷死于多发性硬化症,年仅42岁;1911年,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死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年仅51岁。(简评:有一定的道理!)

 

2、旋毛虫病说:这种病,是吃了生的或没有煮熟的含有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引起的。症状是四肢肿胀、发烧,并且全身发痒。莫扎特时代,严重的旋毛虫病可以致命。赫希曼是根据1791107日莫扎特写给妻子康斯坦丝的一封信得出上述结论。莫扎特在信中写道:“你猜我闻到了什么味道?猪排味!多么好闻的味道啊,我要去吃,并祝你身体健康!”写完这封信45天后(旋毛虫病的潜伏期一般是50天),莫扎特撒手人寰。(简评:纯属臆想!)

 

3、头部受伤说:莫扎特去世后,一个了解底细的掘墓者发现了莫扎特的尸体,并将头骨偷偷带出墓地。1991年,法国人类学家普奇在对头骨进行检测后,做出的一个令人惊讶不已的结论:莫扎特可能死于头部受伤——头骨左侧太阳穴一处骨折。这个结论也可以帮助解释莫扎特死前一年头疼得非常厉害的传言。(简评:毫无道理!)

 

4、情杀说:地质学家许靖华认为莫扎特是为情自杀。许靖华研究发现,莫扎特爱上了有夫之妇他的学生玛达伦娜,他与玛达伦娜冒死相爱,虽然不为社会所容,但他不愿忏悔。这一说法,可以解释莫扎特最后三年的生活状态,以及莫扎特后期音乐创作错综复杂。(简评:有点意思!)

 

5、谋杀说: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弗朗茨•克萨韦尔•尼梅切克写下了据说是莫扎特于1791年秋天,在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对妻子康斯坦策说的一句话:“我活不长了;当然,有人给我下了毒!”(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莫扎特讲过这句话)。最著名的阴谋论认为,萨列里(莫扎特传说中的死敌)是下毒者。1825年,萨列里的一份精神病诊断报告提到,他在神志不清时曾说自己要为莫扎特的早逝负责(是负责,而非投毒),但萨列里清醒时又明确否认这句话。(简评:无聊而又险恶的猜度!)

 

无论是死于健康,还是谋杀,莫扎特的英年早逝,是世界音乐史上的损失,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损失。死因尚且有这么多悬念,而莫扎特死后的寒酸境况的传说,更加令人无法容忍。

 

莫扎特出殡那天,没有音乐,没有亲人,只有漫天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仅有的几名好友,也因为天气问题,在前往莫扎特墓地的途中折返。是一个掘墓的老人把莫扎特的那口薄木棺材埋进贫民墓地的。几天后,莫扎特病弱的妻子赶来找寻,竟然找不到墓碑,询问看墓人,竟然被告知“莫扎特?没听说过。”这样的悲剧发生的维也纳,萨尔茨堡人无法接受,全世界所有音乐爱好者也都无法接受。

 

但,还有一个令人“五雷轰顶”的传说。莫扎特的死,应归咎于他“病弱的妻子”,她是造成莫扎特一生悲剧的祸根。这一传说来源与作者查阅了各种账簿、信件、笔记、文稿之后做出的判断,莫扎特其实一直不缺钱,甚至可以说他的音乐创作报酬优渥,只是由于妻子的贪婪和算计,家庭经济状况一团糟。即使他的出殡,也有大量捐赠,是妻子决定“高度节俭”。她去墓地,也并不是几天之后,而是隔了整整十七年,因迫于外界查询的压力,不得已才前往。更有资料表明,这个妻子不仅毁了莫扎特,甚至还祸及莫扎特的父母和姐姐,致使爱面子的老莫扎特只能在萨尔茨堡人的嘲讽之中苦度晚年。

 

如果这最后一个传说是真的,那么萨尔茨堡应该沉思:一个伟大的音乐生命为何如此拙于情感的选择?一个撼动世界的神经系统,为何陷落于邪恶陷阱而不可自拔?他的孩童般的无知,如何令他艺术上的最高成熟?他内心的创伤,为何没有倾覆他华美绝伦的乐章?

 

当然,传说也仅仅是传说。不能完全相信,正如有人曾描述莫扎特身高不足150CM。这是因为,当年出入宫廷的乐师,多数人身材高大而令莫扎特看起来更加矮小使然。但无论如何,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的英年早逝,不能不为世人深感遗憾,我们人类失去的,不仅仅是莫扎特本人和他的作品,更有全人类的文化。

 

莫扎特,为全人类谱写了那么多优美绝伦的乐章,而我们又为莫扎特做过什么?莫扎特的诞生,“改变了萨尔茨堡的坐标”,让她有了可爱的“生活气氛和美学格调”,而萨尔茨堡人为莫扎特做过什么?今天的萨尔茨堡“不得不满面笑容地一次次承办规模巨大的音乐活动”,“为了方便外人购置礼品,大量的品牌标徽上都是莫扎特,连酒瓶和巧克力盒子上,也都是他孩子气十足的彩色头像”。余秋雨先生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一种高层文化的过度张扬,也会使广大民众失去审美自主,使世俗文化失去原创活力。”是的,也正如余先生所说:“欧洲文化,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这本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致使世俗文化整体黯淡,生命激情日趋疲沓,失落了太多的天真稚拙、浑朴野趣。”这,便是当今欧洲文化的最大的悲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影【诗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