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的“新闻”【随笔】
标签:
罗洪玲肖明辉女教师跳楼贪污随笔杂谈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新闻背后的“新闻”
文/韦步峰
罗洪玲父母提起女儿的婚姻悲剧,忍不住落泪
昨日的两则消息,感触颇深。
6月15日凌晨,成都某高校女教师、刚考取博士研究生的罗洪玲坠楼身亡,警方已排除为刑事案件。据悉,罗洪玲因疑同性恋丈夫程某骗婚而轻生,“我丈夫是一个gay,从头到尾,都在骗我”。而程某道歉称,“骗婚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自己”。(中新网 7月18日)
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肖明辉,6年前作为海南“引进人才”被安排至该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工作,短短两年即被提拔为副局长,入选海南十大杰出青年,荣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但这样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80后”年轻人,却因涉嫌受贿1611万元被逮捕,近日在法院受审。(7月18日《法制日报》)
第九届“海南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的肖明辉
咂舌!人们当然会不约而同顿足捶胸:这些高智商的文化人到底怎么了?更有扼腕叹息者不计其数。于是各大喉舌报刊,各大王牌网站纷纷转载,于是许多资深分析人士也适时作出有理有据的案例分析,上追溯到社会,下谈及个人心理。这是两则毫不相干的新闻,但其中有着微妙的联系。罗洪玲的死,很没有价值,学业、工作上的青云直上并没有给她更多的人生快乐,倒是自己丈夫的同性恋就让她命丧九泉了。肖明辉本应该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但进入了行政部门这个大染缸,变节了。哪里出了问题?教育!
我们国家这些年没有少谈教育改革,并不缺乏关于教育体制、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轰天大论,但从建国到现在,我们的教育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没有亲历其全过程,我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学生)是在受教过程中感受教育,而我的青年(教师)、中年则是在施教中体验教育。从摒弃应试教育到提倡素质教育,我经历了,但在“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分数”的口号声里,我迷糊了。如果非要以阶段来划分“应试”和“素质”,我是从应试教育中升学、参加工作的,又带着从那时的教育里获得的知识投入到了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洪流的。
早先我经历的“应试教育”之中并没有如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的孩子们般的学习压力。那时候的孩子完全可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上课听讲专心,下课玩耍也专心,仅有的一天星期日也是玩得不亦乐乎。作业,不记得有多辛苦。现在的孩子们呢?从学前班开始,就已经踏上了高速奔驰的求学列车。重视孩子的学习,我并不反对,希望孩子的成绩优异,我也赞成,但我们是否看到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合格”者正在越来越多!他们的玩世不恭、欺世盗名、飞扬跋扈、惨无人道令人痛心,他们的弱不禁风、优柔寡断、趋炎附势、麻木冷酷令人担忧,在他们手里的国家和社会将是怎样的境况!
且不谈建国之后我们的教育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尴尬,也不谈我们现在的教育正用日益“规范”的行政套路侵蚀学术的纯净与甘美,单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就已经很成问题了——这不应该算是新闻,但针对前面两则消息,将其最终归谬给教育,在某些人看来绝对是新闻了。
丈夫同性恋,背着自己找男人出轨,感觉恶心离婚便是,何必轻生?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罗洪玲身上,我看不到社会、家庭和事关亲情的责任意识,我所能看到的只有自私。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便失去了生的信心。她的死,对养育她的父母,培养她的社会难道就是幸事了吗?本该去搞研究创造的肖明辉干嘛非要跑到政府部门?若不是从小受到“当官”意识的心理熏染怎么会有学业有成后的他表现出那么强烈的做官意识?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类部门之中的铜臭味,更或者也是偏爱这份铜臭使然。从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二人的极端行为效果来看,我们的教育成功吗?
该想想我们的教育了。究竟要“制造”出多少高分低能的庸才、有才无德的“危险品”才算作罢?越来越多的行政干预,对本应该完全独立的教育来说,简直是一种灭顶之灾。那些所谓的达标竞争,所谓的学术研讨只不过是在给某种不懂教育的人或机构做嫁衣。别再闹腾了,还教育一片蔚蓝,让我们的孩子在希望的田野上快乐的生活。就算他们学识不高,最起码也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更何况,轻轻松松受教育,不见得就没有创造,不见得就没有诺贝尔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