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随笔

(2012-05-11 16:53:27)
标签:

青春期

叛逆

家长

老师

孩子

应对

心理教育

校园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

/韦步峰

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随笔
 

“你说,我是不是那种特差劲的人?” 看到好友发过来的文字,我很吃了一惊。在我看来,她有美丽的心灵,有聪慧的眼睛,沉着稳健的处事风格,一直令我很佩服。

 

“此话怎讲?”惊愕之余,未免生出疑虑来——难道,跟我有关?

 

“否则,怎么连我自己的儿子都讨厌我……”

 

“儿子?怎么回事?”我有些释然,转而又蒙了新的疑问。

 

“刚刚吃饭,我也就说了几句话,他就烦了,饭也没吃就一摔筷子走了。”那边依然有键入文本的提示,我略略停了停,索性等她后面的文字,“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失败……”

 

“就因为这个呀?”我抢在她后面的文字之前,故意插了这么一句,想把她的情绪调节一下,“儿子烦得不是你呀。”

 

但她似乎并没有在意我的好意,继续有文字发了过来:“……连自己儿子都烦我,不是我的问题又是谁的呢……一天到晚伺候他吃饭穿衣,竟然落得如此地步,真真连个保姆都不如……”

 

是的,如果从这一个层面来分析,当然是妈妈做得不好才令儿子心烦的——也无怪她迷惑甚至沮丧。想起自己养育儿子的辛苦,想起自己操持家务的辛劳,想起自己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无怨无悔的奉献到头来非但得不到丝毫的理解,反而招来严重挫伤自尊心的怨恨,伤心难过是很自然的反应,源自本能,也源自母性。

 

这是非常典型的感性反应带来的情绪,从理性方面讲,朋友其实是遭遇了儿子的被称作“青春反叛期”的叛逆。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因为家长、老师在叛逆的前两个阶段(分别在3岁和10岁左右)有足够大的控制“局势”的能力,且叛逆程度较弱,故很容易被忽视。但发生在青春期的叛逆,因为孩子、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做事有了一定的“主见”,所以表现出来的逆反行为就更容易令大人们感动惊慌失措。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这一时期的父母、老师需要格外多的耐心,需要用更多的理性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的叛逆。概括起来,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不喜欢依照别人说的去做;②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③倘若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感到厌烦;④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反而大加赞赏,甚至拿来作榜样;⑤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⑥一旦决定要去做的事,不管大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⑦情绪起伏不定,脾气暴躁;⑧拖延;⑨不想和父母、老师沟通等等。

 

青春期叛逆并不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到来,往往受个体心理和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得或早或晚。普遍认为青春期叛逆多发生在16岁左右,八、九年级学段的孩子尤其突出,这种叛逆早在13岁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今年4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一班14岁的女生李欣玥因不满老师、家长“这个周末必须剪掉长发”的要求而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致死就是没有有效处理好青春期叛逆的典型案例。在“长发”与“规定”的选择中,正处于青春期叛逆的李欣玥令人意外地采取了不惜用跳楼来反抗老师、家长的“断然”要求,烂漫的花季年华陨落于一时的冲动。这类源自不能正确应对青春期叛逆而导致“意外”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当然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和发展都严重滞后,至今都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应对青春期叛逆的家庭、学校心理教育策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国家庭式教育历来以硬碰硬的姿态去解决这种叛逆。在强大的“棍棒”面前,更多的孩子只能够以最终的屈从为“首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尊重个性发展正越来越引起普遍的重视。独生子在家庭里的地位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孩子们这种“野蛮”、“嚣张”的个性养成。叛逆来临时,轻则给老师、家长耍态度、顶嘴,重则叫骂甚至大打出手,不久前发生在某职业学校里老师被学生殴伤一事就是很好的佐证。国人有一种奇怪的“归谬法则”,往往用异常“冷静”的眼光从这类事件中断定“罪魁祸首”便是老师或家长——假如要求不过分孩子怎么会跳楼,假如老师做得对,学生怎敢出手相殴呢!同理,从孩子对自己的厌烦里,总结出自己“特差劲”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青春期叛逆也并不是无药可救,大可不必视叛逆如洪水、猛兽。当发现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最好不要用成人的视角或以往的经验而盲目采取“下意识”地反应,更不要“挖空心思”去找寻老师、家长身上的不足,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自怨自艾是无济于事的。

 

孩子厌烦自己的时候,不妨暂时停止与其交流,给孩子一段自我缓冲的时间,等到孩子的烦躁、暴怒的情绪缓解后,换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与之沟通。缓冲过程中,家长有一个最为有效的武器——向孩子“示弱”。生活在“高压”下的孩子最容易采用家长一样强势的方式叛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尤其是母亲默不作声地示弱能够引起孩子的关注。让对示弱的关注去“干扰”叛逆的“进行时”最具“杀伤力”。等到孩子的叛逆情绪缓和以后,可以从孩子的优点、兴趣点,从孩子最在意的人对他的评价入手作“正常”状态下的沟通。只要孩子接受交流的门洞开了,只要加强了引导,孩子理解家长的意图应该不是难事。无非是费了点口舌,多了些耐心,总比让矛盾恶化后再去想办法补救要省劲得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预先“铺好了路”,不愁孩子不主动“上路”。

 

孩子愿意交流后,家长要不断引导孩子“膨胀”起来的“长大了”的意识,在家庭里留给他一定的“说了算”的空间,只要不是“出格”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等到孩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家庭、个人使命并使之成为习惯,那就标志着孩子真正走出“雷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