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山那水゜散文

(2012-04-03 15:26:41)
标签:

寂寞

山村

幽静

沉重

抛弃

散文

原创

韦步峰

情感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那山那水

文、图/韦步峰

那山那水゜散文

在城市里居住得太久,并有“无事不出门”做陪伴;每日里上班倒有见到路边的农田和远山,但因行色太匆匆,只将它们当做了“必要”的参照物而已,往往只是由家里的门进了办公室的门——少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确也是生活中的一处败笔。于是,想出去走走了。

车行半小时。下了公路,弯进蒙了水泥的山路,过了两座桥,便可拐进这个卧在山坡上倾听了几百年水流声的小村庄。河边与河道里有绵延很长的成片的楠柳树,蔓延开来,与村子里努力钻出屋顶的枝头硕大的各种树木一起,给小山村笼罩出一片幽静而安逸的氛围。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吐着白烟的烟囱,也没有错落交织地遮挡视线的烦人的广告牌。那些从或灰或暗红的屋顶上冒出来的青烟,也绝对不讨人嫌,被飘忽而清爽的风吹了,悠闲地勾勒出令人神怡而萌生亲近感的水墨。

那山那水゜散文

我喜欢这样的景致。每每出得车来,环视这久违的眼前风物,一定是饱饱地狠吸几口气的——尽管有发了霉的烂草味儿,那也是纯粹得令我心动的来自山村的浓烈的相迎。那些被我的“鲁莽”而驱散了鸭群爆发出一片“嘎嘎嘎”陈述喜悦的心情——你们一定是将自己的身影投放在车体,朝着这身影看个仔细的那一群。这调皮的欢呼和催人可笑的举动同样透着淳朴的民风。

沉寂太久的心门,开了。迎面的,是兴奋无限的春风。 那山那水゜散文

迎接我的那道门开了,很轻松地被推开的。这是一道吱呀了半个多世纪的木门,绝对不是用了上好的木料,只是简简单单的在当时随处可见的实木。那被磨损的部分深深地陷下去,仿佛一个被岁月“侵蚀”得肢体有些残破的老人,正用了最具说服力的音调在一股脑讲述着它所见证的久远的历史。“呱嗒——”、“吧嗒——”,厚实而悲壮。它一定看见来自外民族的奴役和本国经济凋敝所凌加在民众身上的重荷,它一定听见那些无可奈何的哀怨和叹息;它亲身承受过来自孩童顽皮的戏弄,那猛然被推开、关上的沉重也一定摔疼过它单薄的躯体;在它观望的眼神里,孩童们正在长大,修造它的人正在老去;狂风、骤雨无情地向它施暴,严寒酷暑也频繁地侵入它的躯体。

它安静地听着,看着,感受着,忍受着——从它作为门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要以悲剧的形式谢幕。而眼前,它也只能以破败的喘息存在着,与身边的石墙一起姑且“活”着。

那山那水゜散文

这石墙有被风雨冲刷得很深的缝隙。已经丝毫不起粘合作用了的泥土惨淡地将眼神凝望出来,日渐消瘦,只能被侵蚀,惶恐度日,只能苟且偷安的隐藏那无助的恐慌。它们也许来自不远处的田野,也或者被就地取材只是挪动了一点位置,但曾经辉煌过,因了石头的堆砌而跃然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而今,它们越发真切地感觉到已成为支撑它们的石头的负累。

石头,当然是在山村随处可见的。这些来自不同采石场的石头经肩扛,车推而汇集在一起,又经“因地制宜”砍削成所需要的形状,被挑拣着安置在适度的位置——它们的表面有作为杂质而存在的石英和云母。那山那水゜散文

过去建一所房屋,往往都是就地取材,除了房梁和檩杆,除了门和水泥,但就这极低的消耗也都不是所有人能承担得起。一座宅院的落成,往往也不是一下子兴建而成,有时候需要若干年。先造了栖身之所的房屋,随意用几乎不花钱的碎石围拢成一个院落,就连宅门都可以用了柴禾编织。我曾经见那些横在两座八字木之间的细得不能再细的相隔距离很远的檩杆,上面密密地排着用高粱杆扎成的宒子,再抹上厚厚的泥,最后覆盖厚厚的山草。整个屋顶像一个高大而齐整的草垛,只不过多了高耸的石头砌成的山墙和屋檐。但就是这种简易的茅屋,陪伴山村居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喜怒和兴衰。这些石头之间的裂缝齐刷刷向前,一直向更远处望过去。

那里有一条绕村而过的小河,曲曲弯弯,深深浅浅地横在那里。记得18年前,我第一次来过此处,是脱了鞋子、袜子,将自行车扛着过来的。当初有人为了出村的方便,用几盘石磨连接了河的两岸,但当雨季水涨,石磨也终于被没入水中的时候,就只能这样通过了。那清澈而舒缓的河水浸着我的脚和小腿沁凉的感觉至今都未曾忘怀。河岸,有人洗衣,河中也有嬉戏的孩子,更有自由的鸭子奇奇嘎嘎地畅游。这是一道绝美的山村风景。站在河边,完全可以丢了烦恼和忧愁,忘了劳累和辛苦,静静地看着不知疲倦河水,时而欢快时而湍急地流淌着。那是恬淡精美的乐章,那是沉醉忘情的漫溯。我曾也在炎热的夏季浑身耐不住闷热的时候,去了最南边人迹罕至的有更高对岸的河里洗澡,那里几乎都是很平整的石块做河底。幽幽的,将整个身体浸泡其中,躺在河水里,仰望蓝天上浮动的白云;伸手去触摸流动的河水,凉凉的,柔柔的让人感动。 那山那水゜散文

如今,一座现代色彩很浓的石桥横跨在河面上,代替了那一排石磨,彻底打通了小村外出的路。村子里一个意外发了迹的人士,在将自家的老屋建造得如同堡垒之后出资兴建了这座联拱石桥——它有过得硬的技术含量也有深沉的思乡情愫。那雄跨的拱接连起来,连接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倒也成了一排壮美的圆洞,透过这些洞看到了更远处的沉寂和近处的不和谐。桥的另一头至今山路弯弯,至今被狭窄与崎岖所占据,这就让石桥犹如一艘豪华的游艇搁浅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桥的名字,是发迹人士已故父亲的名字。这还只是他修筑的两座桥中的一座,另一座在西面出村的河面上。那是建造成本更高的墩式钢筋水泥大桥,更长,更气派,但不如眼前的这座有意境,许是那漂亮的拱,也或者是当年第一次涉足这小山村将足迹留在它的周遭。

小山村依旧静卧在北面的山坡上,除却几声鸡鸣和狗叫,也再无其他的声音。安静得久了,或许也就蒙上了寂寞的沉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这小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留在此处的也只有那些为山村延续宗族兴旺而贡献了一生的老人了,他们往往聚集在街角胡同口,说着只有他们才感兴趣的古老的话题。那些离村谋生的年轻人,更多的是留在了繁华的都市和繁荣的城镇,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山村越来越寂寞。那山那水゜散文

然而这寂寞正在愈演愈烈地成为一种威压,让我刚刚安闲的心头如同压上了一块巨大的磐石:这不就是中国太多的山村所一起经受到的来自太快的城市化进程所凌驾在农村身上的沉痛与没落么!这些幽静得令人感动的村落,究竟还能够存在多久?难道只是因需要发展城市就可以残忍地将她们彻底抛弃么?出自一两个发迹人士思乡情结的捐助,毕竟不可能彻底改变这萧条与衰败,处在偏远之处的农村需要得太多太多了,毕竟她们也为我们如今社会的繁荣贡献过她所能承载的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