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堵车车堵马路拥挤政府机构不作为杂谈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车堵与堵车
倘若他人用车子挡在门口,将如何?倘若挡在门口的车子很长时间无人开走,将何如?
——题记
清晨,一阵“轰轰”的声响将我惊醒,而且分明听到了那沙哑得让人担心的喊叫:“谁的车——”这沙哑声是十字路口摆水果摊摊主的,那沉闷的敲打声,是木棒之类的物体重击在车壳子上发出的。不用趴在窗口“侦察”就能一下子明白,有人半夜里将车子停在他使用的车库的门口,现在正是他将载满水果的三轮车开出车库,到十字路口摆摊的时间。
这情况前几天也发生过一次。那是深夜里,那对夫妻从路口收了摊,却被不知底细的人用车子挡在车库的外面。“轰轰”之声和“谁的车——”的叫嚷声顿起,将我从座椅上惊起来,急急忙奔到窗口查看。灯光下,那对夫妻很气愤的表情隐约可以看到,那高调的女声扑面冲来,肯定惊扰了早些安歇睡去的人。男人使劲踢那车子的轮胎和车门,那声音沉闷得让人心疼——那不声不响的车子该是遍体鳞伤了吧。半小时后,车主闻讯赶来,开走了车子,女主人愤愤地抱怨之声过后,整个世界才得以安宁。而今是清晨,朦胧的晨曦毕竟没有照亮这清冷,这异常震撼的“交响”跟了冬的寒气让人心烦不已。
等到我很不情愿地起床,挪着步子到从洗刷间出来,20多分钟过去了。那声音依然跳出来,只是频率已经缓慢下来,声调也不再有先前的猛烈,偶尔加几声女人的喊叫,那也是近似无助的抱怨。我拉开窗帘,透过百叶片儿的缝隙,看到了那辆注定被敲击得伤痕累累的灰色面包车。那是一辆中型车,车头正顶在已经打开卷帘的车库门口,两边留出来的空隙根本无法让车库里的三轮车退出来。那男子蹲在车库门口,手里举着的长长的木棒,正朝那前车盖子落下来,“轰——”,“轰——”。不会有人来了,那车主一定不在附近。只是可怜了这车子。
吃了早饭,下了楼,那挡路的面包依旧安稳,那操着沙哑嗓音的男子依然在,手里的木棒也在。但他似乎终于认了眼前的被阻挡的倒霉,只能做无可奈何的等待了。他的妻子依旧愤愤不平:“你就在这里等……”那意思似乎在说等到车主来了,一定不能轻饶。我无心这轰响,也无意这抱怨,飘过去一丝安慰的神情,倒车出了楼前,身后不再有那响声传来。
如今的车满为患已成公害。无论什么时候出去走走,随处可见马路两侧、住宅楼下,只要有空地,就会有横七竖八的各种车辆将其填充。遇到上下班高峰,闹市区的街道交通状况更加令人心烦不已,那响得有些挣扎、有些嘶哑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但催不动前方拥堵的车流,无奈的人们也只能收了焦躁,安稳地坐在座椅上观望、等待,前稍稍移出点空隙,也便赶紧提车前行。我就有200米耗时20分钟的经历。至于停车,更要小心谨慎,如时机和位置选择不好,那被挡了路出不来的困扰一定是世界上最冤、最真的愤怒。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规划毕竟严重滞后了这发展,越来越多的车子只能夜宿街头。而一面又成为更加拥挤的理由。此种情况如若谋求缓解,还得市政部门出面,但调整起来,谈何容易。于是,我们只能每天生活在无奈之中,做更加愤怒的呼喊。那对夫妇深夜和清早的呼喊是无助的,尽管声调里充满了正义。
超前意识不足应该可以理解,但出现了问题而不去谋求解决的办法,就是不作为了。按照目前社会发展状况,汽车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而原先的可以泊车的空间只会越来越狭小,即便是新式的小区也是车满为患。鉴于此,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审时度势,在居民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公共停车场。将那些夜宿街头的汽车做立体停靠,适当收取一定量的管理费也是正常之举。
说到底,目前的汽车拥堵状况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规划者和决策者的失误和不作为造成的,理应尽快得到处理。如果处理好了,当然就能够让我放心地在清晨睡懒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