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之行(04)【游记】

标签:
刘公岛威海卫耻辱日本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纪念馆刘民旅游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威海之行(04)
——刘公岛,果然不仅仅是个岛(中)
文/韦步峰
刘公岛上更多的是国耻,我不止一次这样感觉。当看到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顷刻被侵华扩张蓄谋已久的日本人毁于一旦的时候,我不禁抑郁之情丛生——看来昔日的中国缺少的东西太多了,那么今日呢?如果说当年已成为历史,那么现在国人需要做的就是永远不要让这屈辱的历史重演真行动。
——题记
中
在刘公岛上迎接游客的,就是最为醒目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邓世昌拿着望远镜神情凝重的雕像正在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有过的悲壮和不堪回首的耻辱。
通过游客出口,站在一个不大的广场,迎面便可看到邓世昌了。这位骁勇的海军将领因国之腐败无能而壮烈殉国,只能落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撰联)”的毫无意义的口头褒奖。而现在,邓管带,你只剩下用刚毅的魂灵屹立在此昭示世人的猛醒了。
我深深记住了陈列馆的幽暗与凝重。
正如这挡在陈列馆入口处的警示牌所言“国殇•1894—1895”
这里是清廷北方海军由发展到覆没的历史展示,更有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等将领事迹的介绍。在这些人之中,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将丁汝昌列为爱国将领,在我看来,他只是一名称职的恪遵功令的官员,而绝对不是应该被后人缅怀的志士。他的优柔寡断令战船退守港内待命和因绝望服用鸦片自杀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直接原因。
神情木讷的“旅顺鱼雷分厂官兵”
因为历史的原因,服装自然陈旧无比,但人的精神面貌怎地如此沮丧?看来此后的水师败局绝对是一种必然。
陈列馆里有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其中“金州曲氏”一家女眷投井令我震惊,这是我此前未曾知晓的悲壮。
金州曲氏井(此处三张图片来自网络,我的手机根本无法在昏暗中拍摄到如此清晰的图片)
这是清廷当年花巨资从国外定制的各类军舰。
从其模型显示的信息来看,这些战舰在当时可谓是很先进。但终于摆脱不了覆没的命运,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马关条约春帆楼谈判
1895年2月23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派抵达日本,与日本进行和谈。由于中国在战场上的败局,加之电报密码被日本破译,李鸿章据虽理力争,仍无济于事。经过七轮艰难谈判,清政府被迫在4月17日接受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讲解员总是在人多的时候才“工作”的,我们索性主动加入到那些一同前来的旅游团里,聆听娴熟的讲解。
从陈列馆出来,就进到一处有关刘公岛来历的院落——刘公岛博览园。太久的传说写成的历史,我并不感兴趣,无论是“琼岛沧桑”、“海圣殿”还是“乐善好施”,但对汉少帝刘辩之子刘民当年的逃至该岛,因救人不辍而得到当地居民的爱戴的“刘公文化”我倍加钦佩。印象深刻的还有“鲸鱼仙子”救灾民的故事,那些历经千年却被当地的百姓保存至今的鲸骨,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传说的真实。
刘公岛博览园门楼
至于“刘公岛鲸管”因为完全没有历史背景可言,而只是类似动物园一样的知识普及,我便匆匆而过,尽管我受了导游的蛊惑,耐心闻了鲸鱼的粪便——龙涎香的香味。不过这名导游将“涎”字错读成 “延”音的不学无术令我惊讶无比。
此后,又游览了英租文化区,这里再现了当年英国人霸占该岛年代里的人文风貌,不过遭遇纠纷时英国人站立中国人需跪着的雕像令游览者大为愤怒,致使走在我前面的那名矮个子南方游客受了这历史的侮辱直接发泄到了另一处有关升英国国旗雕塑中的英国人头上,那话语我听不清,只是感觉到那是中国人最“原始”的一种本能的谩骂。
但有一个最为平常不过的道理需要知道:见孙不虏,有罪!当时国家的飘摇倒岌岌可危的地步,怎地顾过来自己的子民正遭他国的凌辱呢!著名民主战士唯一多先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七子之歌•威海卫》的: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