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果真是在毁掉戏曲吗【杂谈】

(2011-02-14 15:25:16)
标签:

余秋雨

戏曲

文化被淘汰

剧种

后继无人

灭绝

保护

文化遗产

杂谈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余秋雨果真是在毁掉戏曲吗?

/韦步峰

余秋雨果真是在毁掉戏曲吗【杂谈】

不妨将某网站总结出来的余秋雨先生近日撰文说“一些文化被淘汰并不是一件坏事”的“核心观点”引用如下:

“文化被淘汰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所有文化都不被淘汰,那它完全是止步不前,或者说,永远没有往前走的态势了。我们不断讲创新,创新要有空间,空间哪里来?淘汰以后,新的空间就创造出来了

“近些年,不少地方剧种的传承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后继无人,或者受众萎缩,濒临灭绝。相应的,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据了解,中国现存172个剧种。如果全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我个人认为太多了,必须做减法。这个减法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要传承;今天观众还在享受,而且也能够靠卖票养活自己的剧种,要传承。

“我这样说,不是糟践我们的地方戏曲。我对中国戏曲非常了解,但我必须明白地讲,如果把所有的地方戏曲全部保留下来的话,有问题。理由很简单,所有的文化艺术都在新陈代谢,都有一个生存竞争的自然过程。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以国家力量保存,比如在我心目当中,昆曲、京剧因为沉淀了太多的东西,属于此列。但是,不是所有剧种都要以此类推,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设想一下,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剧种之一就是元杂剧,但只活了大约70年,当它觉得应该消亡、被替代的时候,它像英雄一样非常壮丽地倒下了。而不是已经没人看了,却躺在床上,非要靠打“强心针”维持。艺术不应该是通过这种道路走出来的。余秋雨果真是在毁掉戏曲吗【杂谈】

“广东省曾经有一位领导做过这样一件事,我觉得很受启发。他认为在中国这么多剧种里,有8个剧种有可能活到21世纪,他就把这8个剧种的首席演员请过来演出。是不是可以再缩小一点范围,或者再扩大一点范围?我觉得都可以商量,但是至少,他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正处于一种选择的过程当中,不是一切东西都必须长命百岁。

“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改革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过去不太尊重地方剧种,现在去尽力保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继续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能不能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比如说像我的学生的学生,不要再分到一个已经没有太多希望、两年也没有一个观众的剧团里面去?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汲取一些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剧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为当代人所喜欢?

“一些文化被淘汰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所有文化都不被淘汰,那它完全是止步不前,或者说,永远没有往前走的态势了。我们不断讲创新,创新要有空间,空间哪里来?淘汰以后,新的空间就创造出来了。”

余秋雨先生的这番话对戏曲发展中已经出现的事关某些剧种的生与亡的现象做了属于他自己的看法,作为戏剧研究专家,作为曾经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戏曲,我认为应该有发言权,至少这属于他在长期钻研的文化领域里提出来一个经过很长时间考证和思考的属于他个人的关于中国当前戏曲剧种“去”与“留”的看法,是无可厚非的!非但余秋雨先生可以提出,王秋雨、苏秋雨也是可以提出的。但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一出,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报纸、网站纷纷转引某些跟余秋雨先生本来就“不睦”的人的文章,声称“实际上是在毁戏曲”,大有声讨的架势。

明眼人不难看出。关于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戏曲剧种的观点对与错本身不是他们思考的焦点,倒是观点是余秋雨先生提出的,他们就又找到了攻击余先生的理由了。余先生什么话都不说,倒也平安无事;只让某些人凭空杜撰,只要某些人随意臆造,倒也平安无事;任由中国戏曲“自我发展”下去,任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关心中国戏曲,让戏曲自生自灭,到最后不经意回眸戏曲纷纷荡然无存,然后再来一些感叹甚至谩骂中国人不关心戏曲之类的话,倒也平安无事。只要余秋雨一出来说话,就立刻大事不好,马上有人拉弓搭箭,非要射向余先生不可,而且在他们的眼前身后总有一些盲目的“群众演员”跟着射手摇旗呐喊,大有唯恐天下不大乱的意思。仿佛天下大乱才有他们生存的空间,似乎也只有天下大乱,他们才能生存下去,或者更好的生存。只要余秋雨先生的论调站住脚,他们便大有大厦将倾岌岌可危的危机意识,非要出来“镇压”,直至搬弄了不少的是非,胡说八道一通再静观天下之变。只要天色有变,便可以再来一个推波助澜,不信搞不跨你!

——太简单不过的逻辑了,再明白没有的叵测居心了。

余秋雨是大家不假,但也不至于成为一说话中国的戏曲就毁掉了的“大家”,用得着那么敏感吗?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见得都是好的。一些已经逐渐淡出国人视野的所谓的非物质遗产的确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跟居家过日子是一个道理,衣柜里的衣服已经不穿了,还留着压箱底,留着作为一种存在而“精心呵护”不见得就是节俭,更不见得就是“会过日子”。一个不懂得精简辎重的部队如何能够做到快速行军呢?

余秋雨先生不是在毁掉中国戏曲,至少他在思考,在针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做深刻的努力,这才是最宝贵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是全部去接受而是应该进行针对中国戏曲发展做相应的思考而不是采取人身攻击的办法来应对。学术界的口水战我们看得多了,也看够了!能不能拿点实质性的动作出来,人人都为中国戏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之后,再撰文讨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