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2010-11-20 16:24:13)
标签:

天上的街市

课堂

语文

授课

语文味儿

启发引导

杂谈

分类: 封尘在未来_Other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谭业青老师《天上的街市》课堂散记

/韦步峰

课堂伊始,看到谭业青老师设计的导学提纲,我就跟就近的我校语文教研组长悄声这堂课的处理猜想。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历来都是语文课文中的重点之作,重点主要是集中在想像和联想的分析及运用;还有朗读的训练应与之相提并论。

猜想的起因是替谭老师捏一把汗:《天上的街市》几乎为所有语文教师熟悉,这种几乎不被考题涉及的课文处理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单方面来说,《天上的街市》无疑是一块鸡肋。导学提纲上该校倡导的“五步学习法”清晰可见,抛开这课堂之前该校谭副校长所做的详尽的解读不谈,单就“导”的内容来看,似乎有些空洞无物。

在反复的诵读中,谭老师《天上的街市》“上演”了。那一声声稚嫩敲打着在座听课人的心扉,其中有郭老的浪漫情怀在萦绕更有作为语文教师执教该文的昔日情形在回味。

接连三个小组推选的代表的诵读,逐渐将课堂诗歌朗读引向深入。谭老师逐一评判朗读情况,并适时用分数衡量。接着,谭老师亲自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星空》配乐朗诵。那高低起伏的乐感深深吸引着凝神谛听的孩子们的注意力。诗作做铺陈出来的想像空间正一波接着一波激荡在孩子们的脑海。趁热打铁,谭老师利用“街灯”和“明星”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解读。首先是“照本宣科”,然后是诠释。“联想”和“想像”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孩子们有章可循了。接连几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小学生紧紧跟着老师发问的脚步让在座的听课人发出由衷的赞叹:这课太真了!

就在这个时候,本课的点睛之笔出现了:谭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问,当一名学生提出“可否将‘请看那朵流星’中的‘朵’换成‘颗’”紧跟回答的学生的真实的言语令在场人欣慰。学生的思绪是灿烂的,他们竟然能够知道“幸福像花”的真谛,尽管不能做到表述丰满,但那靠近真知的大胆想像就已经展示了小孩子浪漫的情怀……这一切都是在谭老师和风细雨的启发之中,在引领到位的点播之下取得的辉煌。

在“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定然是不甚宽广/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中的“定然”、“定能够”的解读中,谭老师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想像力,令人无不咋舌称奇,之所以如此,全在于谭老师对学生卓越的引导和启发。这种简单的词汇凝聚做着强烈浪漫主义色彩情感,那种强烈的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情怀竟然能够在孩子幼稚的言语中得到如此清晰的反映……

这时候谭老师从文本的解读中戛然而止,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这突然而来的再次朗读中,孩子们对于诗作蕴含的追求和对想像内容的畅想,竟然朗朗呈现。由小组到全体,朗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诗文的美,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巩固练习中,导学提纲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一朵朵盛开的花就像(用联想)                       ,我仿佛看到(用想像)                         

该题目的设置应属独具匠心,本课的其中之一的重点也终于落到了实处。孩子们现场做出来的答案尽管五彩斑斓,但体现出来的已经掌握了“联想”和“想像”要旨的活动,课堂达到了学有所得的高潮。

 

概括起来,谭老师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1、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思想感情,通过读的展示强化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联系。

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读的内容逐渐被淡化,授课人将作品的定位的偏差导致学生读的能力的下降,无形中阻碍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思维对话,人为地将文本枯燥化、生疏化。在这样的基础上谈对作品的理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更有甚者,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研读”的层面,从片面追求阅读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将文本进行生硬的切割,让原本前挂后连的文本成为一潭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死水”。伤害了文本的完整性与思想性,也大大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谭老师在提出郭老动用的展现浪漫主义色彩的“天河”、“牛”、“灯笼”等意象之后,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根本,在实践中“轻而易举”完成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2、灵活的适时点拨和恰到好处的引导启发是抓住学生课堂兴趣的一个靓点。

不少语文老师曾经抱怨课堂上学生的不积极参与,将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完全归咎于学生的懈怠和不配合。有过各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由低年纪到高年纪,课堂气氛呈下滑趋势。也就是说,低年级学生参与老师课堂活动的热情高于高年级的学生。这当中的道理被归纳为学生的懒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营造的氛围中来,完全取决于老授课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如果启而不发,那就是启发不到位,至少也算是不能满足这堂课上的学生的需求。

课堂教育名家魏书生先生在他执教的课堂上,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能轰轰烈烈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行,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像本课中谭老师那样的恰到好处的点评和启发。教师所说出来的,正好是孩子们迫切需要听到的,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的途径,也正是学生抬抬脚就能涉足的。学生跟进,老师指路,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完不成教学任务呢!

 

另外,采用西方音乐为背景的朗诵如果能换做民乐,效果也许能更佳。这一点提出来与谭老师商榷。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仓促,没有留下这堂课的视频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