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鄂尔多斯中考语文阅卷分析

(2010-07-21 05:17:04)
标签:

考研

教育

小题

说明文

保尔

鄂尔多斯

杂谈

分类: 封尘在未来_Other

2010鄂尔多斯中考语文阅卷分析(基础部分)

韦步峰 

本题作为考察学生能力方面,很有深度和广度,尤其是通过阅读考察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的设题,很有创意,很值得借鉴。

书写题,从题目及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个书写题,从中却可以看出出题人的用心良苦,考查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一要求书写规范,只有书写规范才能得到高等级分;二要求书写正确,只有正确书写才可能得高分;三要求拼读正确,只有拼读正确才能正确书写;四要求有一定的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那一句话的书写才不会出现别字或别意。另外,从评分标准(2)的要求上可以看出出题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个错字扣一分的评分标准,使该题得分变得不容易,这样的严格要求会使师生平时的教学养成严谨的作风习惯,使语文教学形成良好循环。

从试卷评阅情况看,该题得分率不是很高,65﹪左右,满分率不到3﹪。失分原因主要是书写不正确。(1)出现错字。如“锲”、“源”、“吝”等。(2)出现别字。如“倔强”的“强”写成“将”,“毫不吝惜地向”的“毫”、“地”、“向”写成“好”、“的”、“像”,“绿阴”写成“绿荫”等。(3)拼读不正确。例如“奉献”的“奉feng”拼读成“奋fen”等。(4)缺乏语感。本来是“向世界奉献出”,不少学生写成“像是借风献出”,学生不能联系前文来理解拼写。 

 

说明文阅读《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所涉及的三个考题,囊括了基本的说明文知识点的考查,又涉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等知识点;第二小题则侧重于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查;第三小题更是充分发挥学和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于学生书面的组织表述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极高的信度和区分度,有利于考查学生说明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的语文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基本掌握的不错,平均得分在8分左右。

失分比较多的是第一小题中说明顺序的考查,不少学生发现不了文中明显的提示字眼,答成逻辑顺序。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答出了“空间顺序”的答案,而没有具体指出是“由外到内”的顺序。不过,这一题没有给这部分学生扣分。后面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也有不少学生失分,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表述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短语或表述不简洁。好在本题每空仅0.5分,所以失分也并不是很严重。

第二题让学生给⑤⑥段拟小标题,确有学生的小标题拟得非常成功,与参考答案所差无几。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小标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偏离文意。可以说这一题是拉开分值的一题。

第三小题学生发挥的非常不错,大部分学生对鄂尔多斯市非常了解,想到了歌舞、资源、旅游业等方面,特别是资源方面的羊、煤、土、气和旅游业方面的成吉思汗陵、响沙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表述不是很清楚、流利;也有少部分学生仅仅是提了一下,根本没有相关的介绍,所以造成失分。只有极少数学生找不到答题角度,说了一些与鄂尔多斯市毫不相干的事物。

 

议论文《不要把别人的赞许当成一种需要》设题考察了考生基础的字词知识、捕捉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概括段意的能力、论证方法的判断及证明内容的能力、语文回归生活和实践相联系,正确看待别人的赞许的表达和思考人生的能力。

知识点的考察全面,题型灵活,难易适中,能较好的起到考察基础知识和分析议论文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充分表现了对考生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是一份不错的议论文分析题。

考生答题的情况参差不齐,差别较大。有的考生能得到满分14分,有的考生则得到可怜的4-5分,偶尔还有得不到3分。平均来看,该项习题考生得分应在10分左右,得分率在70%左右。

字词知识:词语的正确读音、声调的位置、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不准确。尤其是声调的位置出错不少,属于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还有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出错较多的是对“惬意”的解释,许多考生的解释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令人啼笑皆非。

寻找中心句:有的考生往往不能全面考虑,找到的句子起不到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也不善于结合文段题目思考。

概括段意:因为要求概括的是分散的25段主要内容,所以许多同学进行了分别概括,而有更多的同学不能注意到题干中的“概括”一词,只选取了这两段中的两句话拼凑答案,背离了题目要求且概括很不全面。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证明内容:判断错误及说错文体术语比较普遍。不少考生的答案出现了“事理”“举例子”的字样。还有证明内容出错也较多。这个题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举例证明的话在上段,而上段的句子内容密切相关,考生只注意了前个句子,却没有思考前个句子只是为了引出后句,导致答案错误。

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考生的审题不够仔细,应思考两个问题,考生只思考第二个或第一个。

 

散文《诗意山水》设题合理,能有效考察学生的背诵背默能力,抓住关键词的分析能力,以及仿写能力,结合生活体验的分析能力。但文体知识点涉及太少。

8题,考查词语搭配,难度适中,得分率为60%

9题,(1)得分率为85%,但失误多为错别字。如,自-只,异-意,即-既。(2)得分率为75%,主要失误还是错别字,如,故-孤,眉-媚,影-映,羌-江,莫-末,征-争。

10题,(1)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而且联系生活来考察,设题很新颖。但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欠缺很多,得分率仅为60%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于现代文中应用能力。学生得分率为85%

11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涉及到爱国情感方面的考查。得分率为88%。失误主要是没有把“好山好水养文人,文人精神养后人”理解透彻,只是打出了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

 

文言文阅读《慎其所处》从四个小题平均得分情况看,12题选择题做的不是很好,得分率为50%13题翻译句子比较好,大部分考生能准确的翻译出句子,得分率为90%14题写出八字成语考生做的也不错,但个别同学错别字较多,得分率为92%15题结合君子“慎处”的观点,简要谈谈应该如何选择朋友,考生做的很好,都能谈出选择朋友的标准,得分率为98%

总体来看,考题设计的不错,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拓展延伸出去,结合实际培养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海边》阅读的设计颇具匠心,把小说阅读和名著知识的考查合二为一。对我们今后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赏析名著、考察名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范例。

本阅读题一共四个小题。

第一题是考察景物描写的作用。得分率50%。学生大多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外乎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但回答问题时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在文中它是烘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是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只是笼统的回答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而导致失分。

第二题是考察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文字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这两处文字都是连用了几个问句。一处是“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这一段保尔的心理表现是“面对困难时内心的矛盾和思考过程”后一段是“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这一段的心理表现是“通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恢复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意思都差不多,只是概括的有差别。出现的问题一是很多学生在遣词造句上需要斟酌,有的词语都是贬义词,二是概括的不够完全,三是太罗嗦,四是不少同学从文中节选一句话抄下来。本题4分,得分率75%。同时本题的后两问是如果让你朗读这两段话,前一段语气语调应读得如何,后一段语气语调应读得如何。这个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我认为出的非常好。可是学生很多不明白何为语气语调,虽然有不少同学能把握好要表达的感情,可是不知如何去朗读。本题2分,得分率65%

第三题是让学生从选文中找出保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对生命获得了什么样的深刻认识?这道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答对,得分率99%

最后一道题是“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了解,你知道保尔后来又遭遇了哪些磨难?他是怎样面对的?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这道题三问。第一问考察你的名著知识,应该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大多学生不能答对,或者是知道的不准确。说明很多学生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第二问同样考察你的名著知识,回答情况与第一问相同。第三问是一个发挥题,只要围绕保尔的精神和人生态度略加发挥回答就可以了,学生大多回答较好,个别学生组织语言有欠缺。今后应加强。另外本大题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分开三问,全部融合在一起,不清楚,也是考试应该注意的问题。本题4分,得分率75%

201075日星期一(成稿)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发布)

特别感谢:于宣梅、邓宗勇、刘吉凤、刘  虎、于春艳、谭丽敏六位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己的世界
后一篇:阴  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