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一捧厚重,凝眸清明潮
标签:
清明酒食纸钱思乡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史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国,其余的或早或晚均遭灭亡。就其文明程度,固然不可横向比较,单单从寿命长短来看,华夏文明真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灾难都不能让中华民族灭绝,华夏民族必将掀起更加壮阔的发展狂潮。
有时候也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华夏这个最古老的国度能够立于繁荣昌盛之地?独特的情感集结和自我更新的文化延续。跟西方文明相比,华夏的文化总是在一次次灾难中几乎灭绝,但又能奇迹般的延续下去。从这一点来说,中华民族的情感文化何尝不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荡涤,何尝不是用那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个大背景,然后点染上当代气息的情感呢!
中国人家的概念很独特,逢节必思亲,而中国人的节又总是设置巧妙。从春节开始,稍稍娴静下来的相聚的情感,马上被元宵节点染新一轮的行将离别的思念;过不了多日,二月二来了,扶老携幼水边祭奠神龙,神情端庄之中,岂能少了族人的结伴。三月三,用风筝拿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那放飞天际的不是风筝,是童年,是伙伴,是家人的招手;相约郊野,水边看春色,家的温馨随着春草春水春风在逐渐渲染上一种活力——这天是轩辕的生日。接下来寒食和清明该出场了,这是祭祖的时刻,带着酒食果品、纸钱到墓地,供祭在亲人墓前,焚化纸钱,坟墓上培新土,折新枝插于坟,叩头行礼祭拜,吃掉酒食回家。离家再远,清明归期不能忘,人性化的宽松三日,其实就是让你找不到不回家的借口。
后来,节日间隔也相应延长了时间:端午节到七夕节,忽然拉长到两个月。忙,照顾一下。但是不要忘记在六月六这天请姑姑吃饭。过了七夕,节日的气氛又浓烈起来了:先是中元节,从春节到现在,半年了,要庆祝一下,别忘记祭奠先人,而且有道士僧侣牵引,其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了。一个月后,迎来中秋节,望月思乡的情感到了极致,家,不能忘!向后过些日子,重阳节来了,登高思乡——该回家了。冬至腊八接踵而来,祭灶、除夕又一年。这些节日有一个共性,几乎都是以“家”为活动主体,将中国人紧紧的“捆绑”在家的氛围里——想干啥,想想家。
如今,清明来了。那些从春节后积蓄到现在的情感真的非要回家跟家人聚首才能释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