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捐款数额捐款箱爱心普通职工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按照我们当地的有关规定,每年都要进行一个“爱心捐助”活动,按照职称,高级800元(人民币,下同),中级500元,初级300元。究竟开展这活动多久,我不记得,只是感觉习以为常,真正成为了一种习惯。记得今年5月份,有同事在耳边叨叨“该捐款了吧”之类的话,没有得到“官方”类似的消息,故避而不答,但心里明白:快了。
捐款,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尤其冠以“爱心”之后,成为一种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一种为社会生存的需要听从的安排。有的领导,把捐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做的说法,我不赞成,但是提高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去努力的做法我还是比较认可。毕竟工作要去完成啊,领导上头有领导,开会布置的时候也少不了 “不能拖后腿”,甚至“有困难,说出来,我找别人做”……
为这点事情得罪了上司得不偿失,现在需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有几个是真正愿意捐的?有反对意见,而工作要完成,这是不是凭空增加了干群之间的矛盾?有反对意见,而最终工作还是完成了,这说明领导有方?捐出去的款,是否能让捐款者有知情权?是否都用在了“爱心”事业上?是否这不知情成为捐款的阻力?……
说到底,工作开展是讲究方法的。注意部门布置下去,然后分头行动,有利于节省时间,但是不如老办法:公开捐款。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捐款,往往是全单位的人马聚集在一起,捐款箱,红色的,众目睽睽之下,人人表情庄重……捐款本来就是一项神圣的活动,这神圣的举动就应该人人皆知,而今捐款成为了习惯,成了纷纭的工作之中的一小部分,这捐款是否变了味儿了呢?
捐款也有历史性的突破,只能逐年增加,绝对不能出现减少的情况,因为这捐款似乎也代表某一群体的形象。在普通职工感觉里,领导捐款再多也能被“理解”,而群众的标准才是真正要关系的,唯恐被新上任的领导提高一个档次,而这类的担心不是没有依据。我们当地的捐款数额就是跟这个发生密切关系之后而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原来工资低,倡导一个200、300、500,如今调资,才有了开头的数据。
我还记得去年汶川地震后的捐款情形。当单位发出捐款的号召的时候,单位那些被看作捐款“后进分子”的老同志竟说出来这样的话:“不捐,太没有良心了吧!”话语不多,感人!因为知道了这钱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