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怀
(2009-04-03 10:59:10)
标签:
清明伯父寒食感怀坟地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清明节感怀
——清明相关之一
韦步峰
这些天同事围绕清明的话题很多,大都是关于清明节假期的。清明节放假的设立也是近一两年的事情,故而多了期盼,也多了担心。期盼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能放假就是好事,担心的是会不会有的行政机构借清明在双休日而取消这一天的休假。事实上,这个古老的有着民族深厚历史底蕴的节日早就应改列入法定的假期,在人们过了情人节、愚人节等不伦不类的西方节日之后,猛然发现中国自己的节日才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值得庆祝,只是这文化气氛太浓的节日,或许让人们费尽心思而手足无措起来:商家对于清明节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那些洋节。
然而在我的心里,清明一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寒食与清明就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所以清明之日也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在我早到童年关于清明的记忆里,清明就是一年两次的跟离世的亲人“亲密接触”中的一次,所谓的给死者换单衣(另一次是在阴历十月初一,是将单衣换成棉衣)的时候。按照习俗,清明一到,不管身在何处的晚辈,都要赶回家到坟地看望过世的人。这是一个习惯也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民俗,或者说是一个心意的表达。
过世的人自然再也不知道阳间的冷暖,对衣服、铺盖的概念自然也无从谈起,而晚辈的这份主动,自然就是一种形式,一种安慰自己的一份寄托。到坟地看看坟墓,添点土,整理一下分头萌发出来新芽的迎春等植物。看着整理一新的坟墓,也是一份自我满足——一种尽心的满足。然而清明其实也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国人对于团聚往往是很重视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紧紧围绕着家人的团聚而设立这么多的节日,唯独中国。看望家人,也是清明的紧要,对过世的人尚且能够到冰冷的坟地看望,对生者更加应该有一份关爱。春节、元宵节刚过去,团聚的氛围有所减淡了,的确需要设立一个再一次团聚的节日,我想周朝的时候设立此节的用意也大抵在此,加上了祭祀有关的事务更加显得隆重而已。
忽然想起来,小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烈士墓祭扫的往事。一群孩子静静地立在烈士墓前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着仪式,这恐怕是作为孩子最早的民俗、文化、精神方面的统一教育了吧。墓前的默哀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教育。我听说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处于队学生安全的考虑而取消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心里感到大为不解。难道人身比心灵更重要?加强安全措施就是了,何苦为了一个“出了事故你负责?”的托辞而为了避免责任采取这种消极的做法呢?不懂,却是搞不懂,白白葬送了大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良机,而把孩子们圈在教室里,校园里,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吗?看来,对孩子而言不单单清明是历史,就连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也要成为历史而令人孩子不可琢磨了。
清明节这天,我是要回老家看看的,陪着爸爸去自己坟地,看望爷爷、二伯父的墓,还要去烈士公墓看望大伯父的墓。想想自己,知道了很多英雄的故事而唯独对自己大伯父的壮烈而知之甚少,其实也是一种悲哀。大伯父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临沂的一个小县城的战斗中牺牲的,这个地方我没有到过,甚至也一口说不出来这个地方。脑海里怀想着大伯父的壮举,心里深深的愧疚,作为晚辈无法知道详细情况,是一种失职更是一种无奈。愿大伯父宽恕晚辈的怠慢,既然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您的热血,我辈自然更加珍惜。
抬头看看窗外混浊的天空,似乎那里也有太浓烈的情感在酝酿,雨纷纷的时节到了,但愿我明日回家的时候,别太断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