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歧,终于衍化成人身攻击

(2008-06-11 17:58:11)
标签:

余秋雨

借我一生

攻击

分歧

叵测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分歧,终于衍化成人身攻击

文/韦步峰

网络上针对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的辩论持续了好多天,其中贬者有之,褒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见风使舵者有之;就事论事者有之,借机发挥者有之;直言不讳者有之,指桑骂槐者有之……一篇短短的个人见解,为什么就能激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呢?这跟余先生的身份和地位有关,同样的话,别人能说得随便一些而无人追究,而余先生说的即使是箴言也会有从中挑出刺儿来的人插足。更何况不乏一些别有用心者混杂其间蛊惑不明真相的民众加入到他们有预谋或者有用意的谩骂者行列,其气势可谓逼人,其策略可谓叫绝!

大凡遇到这样的“形势”,“明哲保身”是第一要著,不关自己的事情,何必去趟这个浑水,惹一身的不是,搞不好被“网民”来一个声讨,办一次“制裁”,受“抵制”的滋味当然比不上悠闲自在好得多;而更有不甘寂寞的人,唯恐哪里不发生点事情,太平淡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潭死水,失去了叫嚣的阵地,这份孤苦实在无法忍受。整天介东瞧西看,倘若嗅出点味道儿来,那岌岌乎奔赴,霍霍乎挥拳了。

要挥拳总要找到攻击的地方,盲目乱击可不行,打蛇打七寸,总要来点“致命出击”。于是开始网络周围的“仁人志士”,煽动点风浪来培养一个气氛,然后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在人们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表示“不解”的时刻,来一个“惊天霹雳”。

刚刚看到一篇所谓有关余先生的“文革年谱”的博文。惊讶之感顿生,密密麻麻的“补遗”,确确实实

分歧,终于衍化成人身攻击

让人感到“言之凿凿”,声声泪,句句真,其上“真名实姓”者众。“罪魁祸首”是余先生的《借我一生》,而恰恰我最喜欢的就是余先生的这本自传体长篇散文集(姑且这样称谓)。从头到尾,我读了很多遍,感慨那个时代,感受余先生笔触上流泻的情感,更为余先生超乎寻常的记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折服。一本书,如今成了由一篇博文引发的“分歧”进而导致成为攻击的证据了。我在佩服余先生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这些反映迅速,行为果断的“史学家”们了。罗列的具体事件的记录,似乎目的就是一个——彻底击垮余先生的《借我一生》,进而真正意义上打败余秋雨先生,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明白的人一看就知道,其上罗列的那些文章也好,报道也罢,还是人物的言论采集也好,都是没有人知道的“实物”,而余先生的书和名气知之者众。我不会去找这些所谓的“证据”在哪,而会去重新拿起《借我一生》继续品读其中的甜美。

确实感觉没有必要,对人家的博文观点不一,拿出来争论无可厚非,可是借此机会扩大了“演习范围”,进而改变的“演习性质”,却不得不令人警惕。不到十个人的“证人团”真的在意图改变余先生在那么多喜欢他的文字的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这目的这回真的就明确了,态度让人看的很清楚了。你不同意人家的《借我一生》,你可以写本《攻击一生》出来,尽数去笼络读者,用过硬的本事去达到你“争宠”的目的多好,何苦要曲折迂回,披着“正义”的外衣而进行人身攻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