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股市的原罪(之二)

(2006-03-22 11:46:06)

中国股市的原罪(发稿版)

                                    ——之二

 

中国股市的由来

这要回溯到25年前。那个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全社会的资源都归国家所有,个人的生活资料实际上都由国家计划分配。融资是那个社会不存在的名词,投资也就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事情。要谈股市,那是没有影儿的事。

到了大约20年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企业——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办的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的企业挣来了财富都归国家,企业需要花钱就伸手向国家要。企业是国家的儿子。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都不争气,企业挣来的钱还不够国家用,哪里还能应付企业的需求?于是国家想通过一些改革手段提高企业挣钱的积极性。直观的看来应该有效的办法是给企业一些自主经营的权利,经营所得企业可以分一杯羹,不用全额上交国家。这就是当时视为英明决策的——“放权让利”

没想到的是国家拿大头,企业拿小头,一直被人们认为觉悟应该很高的企业领导们竟然提不起兴趣。好在国家领导层的思想到十分开放,不但没有斥责企业,反而进一步让利:上缴一定数额后,剩余全部归己。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八十年代末的——“承包制”。

承包挣来了更多的现金,却掏空了企业的资产——原来很大一部分现金不是挣来的,而是用消耗企业的固定资产换来的。为了解决“崽卖爷田心不疼”的状况,现代智囊们开始出谋划策:改变老子和儿子的亲情关系,把企业推出去独立谋生,老子变为管理者,只收管理“税”,而“利”则全部都归企业。企业要谋生,就不得不善待赖以谋生的固定资产了。这是有现代企业知识的智囊们献上的第一招意义深远的妙计——“利改税”。

亲情关系没有了,利都改了税了,企业再要花钱就没有老子可要了。怎么办呢?要向银行借!银行都是国家的,实际就是向国家借!借了还要还,还要加上利息。这样就产生了——“拨改贷”

国有企业这个儿子几十年挣的钱都上交国家老子了,企业儿子更新改造需钱花向国家老子要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可老子突然不认儿子了,换了个银行脸儿,正正经经和企业儿子做起借贷生意来。聪明而无奈的企业儿子打定主意,硬着头皮向国家老子借贷。钱借来了,也花出去了,该挣的却没有挣回来,于是就耍赖不还。银行——“不良贷款剧增”。

企业欠帐不还,国家也奈何企业不得,因为那时的国有企业干系着国计民生,只好急招智囊团问策。智囊团深谙国家与企业父子样关系情怀,急不得,恼不得,情急之下顿生讨好双方的良策:儿子的债可以不还了,折成财产股份算老子一份儿。起名叫“双赢方案”,老子儿子听了都乐和。于是,中国社会特有的金融名词——“债转股”诞生了。

儿子一耍赖,就拿破烂资产立个字据,换来了老子的真金白银花。花完了再立个字据换真金白银。老子积攒了一大堆股份票子由于资产缩水换不回钱来,老子的家底终于被淘空了。这时,也就是89前后,中国出现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财政再怎么危机,企业花完了钱还是要生事,而且国家老子也不能饿死自己的儿子。走投无路之间,智囊们忽然茅塞顿开发现早已收归国有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就是真金白银。授命之下,儿子恍然大悟,发疯似的买房子卖地给外国人,换来了又一笔飞来之财。这一步臭棋因为有失国体,需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于是智囊团献字叫——“盘活国有资产”

盘活的国有资产变成了真金白银,终于也被企业儿子消耗殆尽了。国家老子再向智囊问策的时候,说句良心话,任什么神仙智囊也想不出正当的生财之道来了。于是,穷则思变。大路不通,必生歧路。智囊们为国分忧的智慧转向了89年前后那银行里的一万亿国民存款。垂涎欲滴呀!那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万亿不用还的财富,我们为什么不用?”于是决策层明确指示:要——“加速资本运作”。

请注意:此前为止的一切苍鹰挣缚式的努力,尽可以见仁见智,讥为愚蠢,抑或誉为英明。其一切的行为选择均隅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之下,在法理上是顺畅的。

从资本运作的方式选择开始,智囊们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施展宏图大略报效政府的智力已经挖掘殆尽。然而知识打开的眼界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彼岸——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下的——“股市”。他们要用这滋养整个社会经济的甘霖来单独浇灌计划经济形态下国有经济这块贫瘠的土地。即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向大洋彼岸的一瞅,开始了中国的经济改革走向违背法理,以致行为不法的逆途。

银行里一万亿的民间存款(现在是10万亿)放在哪一个国家都是令人眼红的。然而在法制社会里,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垂涎者需要以它的信用换取对它的使用权。使用是有偿的,或借贷或融投资,借贷必有息,投资分损益。其间的一切交易行为,由政府这个不参与交易的裁判员严加监控管理,违规者有毫不容情的法律严加制裁。这就保证了在那样一个社会里,股市游戏基本规则——“三公原则”的落地生根。

而在我们这个才向市场经济抬望眼,父母官儿们尚不知市场经济为何物的国家里,实际上并没有“市场上的企业家”对这一万亿民间存款垂涎欲滴。真正瞄上它的是陷入了财政危机的政府。政府要用这一万亿民间存款解救它的国企儿子脱困,顺便解救一下自己的财政危机。因为在中国这片广柔的大地上,几十年来,所有的财富均为政府所有,任政府挥之来去,今天再一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的用心顺理成章,全无违规违法之虑。“理直”必然“气壮”——于是,“中国股市,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服务!”这一完全违背市场经济法理而又气壮山河的指令下达了。

悲哉!对别人的金钱垂涎欲滴者自己设计规则,自己谋划步骤,自己裁决争执的中国“人造股市”诞生了。中国七千万股民,近万亿私有财富惨遭劫掠,灰飞烟灭的悲剧开始了。

智囊们一方面心中明镜似的深知套取国民财富解救国企脱困的立意有悖股市法理,一方面不愿意辜负政府厚望,于是有悖法理的股市规则设计就只能瞒天过海,背信弃义了。而由于显然的法理不通,这些规则多不能跃然纸上,只是在实施中借助“不许争论”的高压政策强力推行,这就形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潜规则”

1990年末,在中国计划经济没有安装投资人保安系统的大厦里,盖起了两间市场经济股票交易的小屋。没有保安装置的大厦,你拎着鼓鼓的钱袋儿进来,难道还想毫发无损地出去吗?

 

(接之三)

20048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