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托尔斯泰
(2011-03-17 19:14:17)
标签:
托尔斯泰美国文学南方周末《光明日报》幸福家庭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作者: 吴澧 2011-03-10 11:27:15 来源:南方周末
文科生与其抱怨理科生,还不如把中学理科课本温习一遍
最近读到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短讯,《美国文学在捣鼓啥?》。短讯说,有研究者对1985年至2009年间获得普利策奖的25部小说作了归纳,“得出美国文学的六个主题:真实再现历史,继承传统文学的主题;重塑英雄形象;真实再现美国历史;文化融合与冲突;关注美国现实的热点问题;歌颂朴素而真挚的感情”。结论是,“看来,美国文学的目标很明确,即唤起民众对美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视和热爱,对社会现实密切而持久的关注”。
美国文学当然不像爱国青年以为的那样,只是鼓吹侵略,亡我之心不死。如果你还记得中学里学的统计入门,就知道普利策得奖作品只能说明该奖的倾向;如当作美国文学抽样样本,则必然存在系统误差。
而且,那种两大目标六大主题的说法,用在文学上总让人觉得可疑。托尔斯泰曾经给一位评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朋友写信说:你讲的都是对的,但不是我要说的,如果我要把通过小说想说的事情再用文字表达出来,我只能再写一部字字相同的小说。如果把“美国”换成“俄国”,上述两大目标六大主题个个适用于《安娜·卡列尼娜》——甚至连“文化融合与冲突”都有,书中有西欧文化和俄国本土文化间的融合与冲突。然后托翁会把对朋友讲过的话给中国朋友再说一遍。
《南方周末》网站不久前在讨论“理科生哪来的优越感”,似乎都是文科生在抱怨。如果不谈毕业后钱谁挣得多的世俗标准,文科理科确实谈不上孰优孰劣,文科生的抱怨有道理。但抱怨是天下最没用的行为,除了安慰自己之外,既于事无补也不会令人进步。与其抱怨理科生抱怨文科生讲话没逻辑,还不如把中学数学课本温习一遍。
有了中学理科知识,下回再有理科生讲文科生没逻辑,你就给他逻辑一下子。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太出名,很多理科生都知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可以如此逻辑地理解。要维持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心理学家们对此有很多研究,诸如文化程度相近、有幽默感、性生活和谐、经济稳定,等等。假设从A到Z有26个。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家庭就可能是不幸的。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都要满足所有26个条件;而不幸的家庭,未满足的条件各自不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幸组合,因此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学过高中代数就知道,至少一个条件遭到破坏的组合,总数为2的26次方(严格地讲,其中还包括没有条件被破坏的幸福家庭这一组合)。这是6700万的量级。不幸的家庭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一定会有人说这类计算很无聊。但是,你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未必上来就意识到,其中蕴藏着幸福的家庭极其稀少、不幸的家庭却比比皆是的大沉痛。小说中的家庭,除了列文和吉蒂这一对,都是不幸的。即使是列文,结婚三个月后,虽然觉得很幸福,却也感叹说:婚前就像在岸边看人划船,多么悠闲,多么顺畅;但当你自己坐到船上,就会发现看似平静的水里有漩涡有逆流,还会有累到不想划的时候。“无聊的”计算一下子就告诉你:成为不幸家庭的可能性,按幸福家庭必须满足的条件数而指数增长。现代社会,生活复杂,人很个性化,价值观相差很大。如果夫妻间要匹配的条件数在增长,又缺乏宗族、法律等强有力的外部约束,那么不幸的组合就会越来越多。托尔斯泰的名言,也正是写在俄国宗法社会瓦解的时代。
然后,就是理科生也不得不佩服托翁的伟大。直接写明幸福家庭少、不幸家庭多,那就俗了。比起直陈事实的理工叙述,文学的直觉表达确实有其优美隽永之处。
甚至托翁都可能笑着接受这种变直觉为天理的阐述,而不是婉转地请你再去读小说。如果自信能让托翁会心微笑,理科生的抱怨也就不算什么了。
(作者为旅美学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