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的序

(2011-07-01 21:36:31)
标签:

杂谈

 

    和叶正亭一起吃饭,吃的就不仅仅是饭,而是文化。他对美食真是热爱,那种爱,远不是他所自谦的“馋痨胚”。他不光好吃,更能琢磨。对于烹饪,他是专家,精于理论,勤于实践。席间,对于每一道菜,其来源、做法、风格、得失,他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仿佛这些菜,都是他亲手做的。我常常产生这样的错觉,和他共进午餐或者晚餐,我不是来吃喝的,而是来听课。我边吃边听,到底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呢,还是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己也搞不清了。和正亭兄一起吃喝,吃到了知识,吃出了学问。与此同时,对于每一道菜,也不再纯粹以菜视之,它是一道题,一个科研项目。其好处是,自己并没有在吃中变得好吃懒做、吃喝丧志,也没有吃得脑满肠肥、吃出满世界的酒肉朋友,而是吃出了文化,吃承了传统,吃发了灵感,吃成了好学之士、饱学之士,吃成了食评家、食博士,甚至厨师。

饭局上有了叶正亭这样的美食达人,吃便提升了档次,别开生面,别有意趣。一顿饭,熔吃喝与知识、理想、道德,或者说德智体美于一炉,当然是好事。等于是边吃边收看“百家讲坛”,或者是搬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进教室。长学问,长见识,同时还吃得精致到位,吃得明白,吃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吃不再是简单的天理人欲,而是传承和发展,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天地悠悠,切不可独慨然而吃喝。

我有时候想,叶大师的妻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幸福呢还是不幸?其幸当然是不言自明的,有这样一位先生,才貌双全,事业有成,又善烹饪,当然是三生有幸。但是,在这样的丈夫面前,她还有空间展示自己的贤惠吗?如果她完全不把“三从四德”放在心上,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那么,我想她至少也要付出另一种沉重的代价。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竖起耳朵做叶老师的好学生。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辈子,有多少天?一日三餐,一共又要吃多少顿饭?餐餐和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美食家共进,那得要多么坚强的学习毅力啊!她这一辈子,是天天在吃喝呢,还是时刻在听课?她是与杜康吃酒、与陆羽斗茶、与李白对诗、与黄道婆共织、与姚明玩球、与西门庆睡觉,享受是享受,同时心理压力之大,也是可以想象的。

咱们不是叶正亭的老婆,与他友谊再深,一年的相见也屈指可数。一起吃喝不仅没有心理压力,反倒常常格外珍视。这知识的楼梯、学问的面包,有机会爬一爬咬一咬,肯定是胜读十年书的。每次与正亭兄聚餐回来,我家的厨房都会被刷新一次。提升了格调,丰富了色彩。吃什么和怎么吃,永远是厨房创作的两大难题,每经正亭兄点化,我都会暂时茅塞顿开。

而当茅草又将我塞住的时候,我就会打一个电话给正亭兄。有时候,菜做到一半,都会向他电话请教。而他,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的。那一刻,即使他正在开会,也会提了手机悄悄溜出会场,为我传道授业解惑,指点迷津,明确方向。

在我心目中,他就是吃喝的导师和北斗。每当他的权威受到怀疑和挑战时,我总是坚定地站在他一边。同为姑苏美食家的陶文瑜兄,曾经多次质疑正亭兄关于鸡头米的做法。叶指出,鸡头米须水沸后入锅,等冒蟹泡时,立刻熄火,同时以勺匀其温。是为“溏心鸡头米”也。而陶则认为,鸡头米根本不可能烹出溏心的效果。但我始终觉得,叶氏的做法,是最能保持鸡头米的水嫩清香,是最自然环保的。至于是否溏心,我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嘴里嚼着鸡头米的时候,我总是努力感受这一境界。见鸡头米是鸡头米,这是第一境界;见鸡头米不见鸡头米,这是第二境界;见鸡头米又是鸡头米了,这是第三境界。第三境界与第一境界的不同,就是仿佛吃出了溏心。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只要你感觉到有了溏心,鸡头米就格外柔软可口。一股稠浓的半流体,果真在你咬破一颗鸡头米的时候,于舌面温柔地流淌。细腻、润滑、清香,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受。

正亭兄精于吃喝,从古到今,天南海北,只要与吃有关,他皆目之所到,心之所到,笔之所到。我相信,在苏州,乃至更辽阔的范围内,凡对吃喝有点兴趣的人,凡对吃喝有兴趣的同时还对美食文字比较关注的人,是一定知道叶正亭这个名字,并且一定读过他所写的吃喝美文的。读好文章是一层享受,读与吃喝相关的文章,又是一层享受。画饼可以充饥,画饼同时也会获得绘画的乐趣。吃喝文章,无论对叶正亭还是读者,意义都是这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