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竹刻展通稿

标签:
杂谈 |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竹刻展通稿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竹刻展策展人:荆歌
竹子的利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据说这首先秦时期名为《弹歌》的歌谣,源自黄帝的时代。先民的生活早就与竹子息息相关。竹在这首歌谣中,被用来制作成弹弓一类的武器,以狩猎之用。竹子不仅可用,还可食(竹笋),可娱(乐器)、可书(竹筒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还是一种节气的表示。文人高士常常以竹自喻,以追慕正直、有节、虚心的精神。
但是竹刻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到明代才真正成熟和定型的。明代正德年间嘉定文人朱鹤(松麟),以他擅长诗书画印的高雅之手,施刀于竹,成为文人竹刻的开山鼻祖。其子朱小松,其孙朱三松,对朱松麟的竹刻艺术进行了发扬光大,至清代前期,令嘉定竹刻达到了艺术巅峰。明清两代,竹刻极一时之盛,才华横溢的竹刻艺术家不断涌现。除了三朱,吴鲁珍、张希黄、濮仲谦、王梅邻、顾宗玉、周芷岩、封锡爵、沈两之等竹人的名字,灿若星辰。他们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灿明珠。
当代竹刻,在新时期出现了可喜的复兴。许多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令竹刻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次参展的30多件作品,即代表了当代竹刻的最高水平。
http://s14/middle/48ea7c61na1e4bb372c8d&690
徐秉言、徐秉方兄弟,是近代竹刻名家徐素白的两个儿子。他们幼承家学,在竹刻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的技法,以留青为主。亦即利用竹子薄薄的一层竹青,将其刻出丰富微妙的层次,表现非常复杂多姿的画意。徐秉言的留青刻,有水墨大写意的意境,对传统竹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徐秉方的留青山水,云山迭迭,雾松层层,变幻莫测,令人叫绝。他的竹刻表现形式有时工整,有时写意。工致处几毫毕现而无工匠气,写意处淋漓潇洒而大气浩然。
嘉定年轻一代的竹刻家张伟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传承人。他在全面继承和发掘嘉定竹刻传统技法的同时,致力于恢复嘉定派“文人竹刻”的古典美学理念,并吸收西方和现代艺术思潮的合理成分,形成自己“清、淡、幽、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刻前人所未刻,展现出强烈的创作个性。
http://s7/middle/48ea7c61na1e4bef19d46&690
张伟忠浅浮雕《纹枰论道》
浙江嵊州的俞田,凭着对竹根特性的把握,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足够的艺术表现力,直接从生活中提取养份,营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表达热爱生活的乐趣,传达对生活的态度。他的作品个性鲜明,生活气息十分浓烈。他总是顺竹根天然形态之势,将人物塑造得妙趣横生。竹节奇特的质地和肌理,被运用得自然贴切,出神入化。
http://s5/middle/48ea7c61na1e4c4595b64&690
苏州张泰中擅长浅刻(阴刻),以刀代笔,作品精雅斯文,富有书斋气息。是竹刻界以浅刻见长的著名青年才俊。他的作品用刀狂放洒脱,如疾风劲草。视竹为纸,以刀代笔,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刀刀果断,笔意挥洒,是浅刻的妙处,也是难处。欣赏浅刻,需对中国传统绘画略有了解;而通常喜欢中国画的,也大抵会对浅刻情有独钟。
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黄光大制作的虫具。全器不用一钉一胶,彻底的榫铆结构,制作精巧,严丝合缝,体现了高超的手工技巧。令竹子的品质有惊人的超越,变得如玉器一般温润可爱。虫具上的双面留青刻,无论是古人独立江渚念天地之悠悠,还是山重水复轻舟飘过,都意境高远,令人神往。作为雕虫小技的虫具,因此变得雅致可玩。
此外,本次展览中还有五件核雕作品。作者是苏州女子承莉君。
闻名于世的两件古代核雕作品,都是核舟。也就是用橄榄核子雕成的小船。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雕刻者是福建人陈祖璋。这个人的雕刻水平,高到惊动了皇帝。他因此被调到北京,在养心殿造办处工作。另外一枚核舟,雕刻者王叔远,凭魏学洢的文章《核舟记》而后世无人不知。
承莉君今年才三十岁。二十出头跟父亲学核雕,短短十年时间,就已经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多全国大奖,有了不小的名声。她学过美术和设计,有文化,有艺术修养。这使她在造型设计上有了前辈艺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她能够跳出传统的框框,自由地设计,不断地创新,让小小橄榄核上的风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她的代表作品“八美”手串,完全是自己设计,自己选定人物,最终确定造型。曾获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http://s3/middle/48ea7c61na1e4c8a34d42&690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2011年4月28日盛大开园
竹刻展位于园内长安塔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