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文学社的二十年

(2010-11-14 08:44:05)
标签:

杂谈

震泽晓钟文学社成立二十年了,应周主席之约,给他们的纪念集写了个序言。

 

二十年时光,是多长呢?它竟然轻轻一晃,就过去了。那时候,晓钟文学社的几位男女文学青年,都年轻得像新鲜水果一样。他们饱含着青春的热情,内心充满了对文学无比天真的喜爱,聚集在一起,在禹迹桥下,在慈云寺的钟声里,谈诗论文,朴实而浪漫。文学和青春,和古镇的美丽,构成了如今渐行渐远却始终清晰的回忆。

那时候他们油印了一本《青豆季刊》。青豆是震泽一带特有的零食,它以新鲜的黄豆制成。制作的过程并不简单,常常会在笼架上以暗火熏制一夜。它绿如翡翠,清香内敛,特别有嚼头。虽然离开震泽已经二十多年,但我年年都要购买时令的熏青豆。读书的时候,看云的时候,焚香想心事的时候,慢悠悠放一颗到嘴里,轻轻地嚼。那种享受,不仅仅是味觉上的,更多的心理的。它与焚香、弹琴、挂画、插花诸般雅事一样,能让人松弛宁静,让人有一种陷入甜美回忆的喜悦。而《青豆季刊》,它的风格,它那油印的字里行间所洋溢出的气息,与青豆是一脉相承的。世界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性灵文字被写出来,但有一些文字,虽然不是名著,虽然水平也许平平,但是,总是能够叫人感动。因为它与阅读者之间,是有着特别的联系的,就像人与人之间那一丝秘密的联系,那样的微妙,那么的会心,它所带来的温暖和甜蜜,可能是最文学、最珍贵的。

我不知道这本纪念集中,是否会收入一些晓钟会员们的早期作品。对于那时候,我的记忆是清晰的。二十岁的周浩锋所写的诗,老成而又纯美,他的敏感和早熟,氤氲在诗歌中,有一种奇怪的魅力。他后来写的散文和小说,我反倒看得少了,看得浅了。肖伟那时候也写诗,还搞摄影。也许是因为他迷恋黑白照片吧,他的诗歌,常以“黑白”为笔名。我记得他的诗,都很短小,诗短,句子也短。就像他的模样,总是那么文艺。徐学芳、徐晓红和徐云峰也都写诗。晓红的诗显然受她阅读的影响,写得较为现代。而云峰的作品,则写得够厚重广阔。徐学芳除诗之外,还写一些相当精致的散文小品。这些人中,好像只有曹建红一个人是没有写过诗的。

二十年过去了,还在坚持写作的,恐怕只有浩锋和建红了吧。两位都在一些重要的文学期刊发表了作品,出版了个人专著,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肖伟、云峰、学芳、晓红,他们几乎已经不再写作。但是,文学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一定仍然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曾经给他们以无比的欢乐,它在他们的灵魂里,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曾经与文学那么亲近的人,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他的情感方式和思考习惯,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文学,文学社,在一些人的精神世界里,永远是一块被细心保护的绿地。

一个乡土文学社,它的生命力,况且不仅仅在于仍然坚持写作的浩锋们,和曾经写作过的肖伟们,它的存在,它的活力,是以不断的加入和递进作为保证的。晓钟文学社的过去和今天,二十年只是一缕风、几片云。而天空是永远广阔而深邃的,云扯着风舞,风推着云走,爱文学的心,会像花儿一样在年轻的身体里相继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