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石东曦

(2009-12-14 10:32:46)
标签:

杂谈

     这四个字,是一本书的名字。它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艺术创作的一串脚印,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南石”是杨曦工作室的名号,也是他在玉雕作品上的落款。关于落款,要噜嗦几句:玉雕件上刻有“南石”篆字印章的,世间并不多见。凡落“南石”款,必是杨曦亲手所为。而工作室出来的作品,也就是说,并非杨曦亲自雕刻的,则一律只落“龙”款。“龙”是一个既像文字又若图案的记号。虽然说,杨曦工作室出来的东西,含金量是最高的。我这样认为,理由是,许多玉雕工作室,其实只是普通的玉雕作坊,工人们在机器前埋头琢玉,做的也都是“行活”。但杨曦工作室的每一件作品,我指的是最后落“龙”款的作品,每一件,都由杨曦选料、设计、监制。先在石料上勾上画稿,然后交给助手去做。做了一通,助手们会拿来给杨老师看。哪儿做得挺好,哪儿又有些不对,杨曦会一处处指出。接着再用油性笔勾画一番,助手再去做。如此者再三。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杨曦工作室的所有作品,都是与他有关的。他的意图,落实到了每一件玉雕上。而助手,许多时候只是他思维和手的延伸吧。恰恰相反的是,许多玉雕工作室,打上名师印记的作品,其实是由助手“捉刀”。也就是说,有一些人,在玉雕江湖上有了一些名声,开始忙碌得无暇琢玉了,于是卖款贴牌,不要说工作室作品粗劣无趣,就是“大师”作品,其实也是水货。这种现象,不止于玉雕业,在其他种种的江湖,如紫砂壶、象牙雕,手工艺界的不够绿色环保,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南石东曦

杨曦是一个喜欢,甚至是迷恋玉雕的人。这一点,在《南石东曦》这本大型画册中随处都有反映。因为喜欢,所以严谨,所以投入,所以几十年如一日。这本书里,编者与杨曦的对话,占了很大的比例。从这些诚恳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杨曦的经历,了解到他独特的创作思想。他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但是,1990年代始,他却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孙凤民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他的创作丰富了苏州玉雕的形式,而他的创作理念更是充实了苏州玉雕的内涵,为苏州玉雕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艺术化、个性化的道路。”

面对杨曦的作品,你会觉得,它既是传统意义上的玉雕,但又与传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它给人的审美感受,是新颖的、奇异的、飘逸的、充满想象的。我曾多次与他讨论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虽然我不能完全同意他“学院派将更多地取代传统”这样的观点,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因循守旧的确是没出息的,最终只能葬送传统。创新和发展,才会令传统香火不绝,绵延万年。

然而创新两字,又谈何容易。就像世人谁都想发财,但又怎能个个都成为富翁!创新是要有能力的。这个能力,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一个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以及他的不满足,他的幻想,他的心灵,他的沉静而不安分的手,他的羽化而出的欲望所决定的。先天的才情和思想的力量,加上不断的努力,才能造就一路变幻的风景。杨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直在往前走,伴随着创造的欢乐和挣脱束缚的苦闷,向前、向高处,渐行渐远。这本画册中有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它们展示的是一位玉雕大师与白玉的一段段对话,一次次交融,一场场鱼水之欢。

图片上的玉牌,是“南石”作品,系我朋友以巨款买下收藏。我将它捧在掌心,这凝脂一般的石头,似乎要像果冻一样晃动起来。随着这轻轻晃动而起的,是我内心“草长莺飞非我春”的惆怅。囊中羞涩,我想我也许永远都无法拥有一件“南石”作品。但是,作为杨曦的好朋友,我能够有条件经常把玩他的作品,与他由谈玉而及谈论艺术人生,不也是天大的福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