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古镇博览

(2008-01-14 21:07:11)
标签:

杂谈

    《新民晚报》曹正文兄约写此文,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六个最有名的江南古镇都写到。真不太好写。

    上世纪九十年代,许达然先生从芝加哥来,要我陪他去周庄。他说,周庄太有名了,他在芝加哥机场,看到周庄的旅游宣传小册子到处摆放着。从这一意义上讲,在所有的江南古镇中,周庄无疑是“龙头老大”。在旅游开发上,它起步早,声势大,文章做得足,以致一朝成名天下知。在我看来,周庄之红,还炒红了陈逸飞。虽然它的红,似乎最早也借助于陈氏“出口转内销”的油画《周庄双桥》。周庄和陈逸飞,究竟谁带红了谁,还真不好说。

    但是说实话,周庄在众江南古镇中,作为一位领袖,有点差强人意。它太小、太破、甚至连精致也说不上。它的文化底子,也像它的街巷一样窄而薄。勉强可以拉出来遛遛的,也只有明代巨富沈万三了。但沈万三关乎文化么?陈逸飞和台湾三毛,不能说他们跟周庄没一点儿关系,但是,这个关系,好像也不太靠谱。周庄发展到今天,它满街满巷的商铺,它的过于拥挤,倒是颇有沈万三遗风,却为时人所诟病。

    相比之下,同里就从容淡定多了。它更多深宅大院,更多历史文化。读书桥的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道尽了它往昔的辉煌。同里的静,是和它人文浓郁的往昔一样可玩味的。散文家苏叶来同里,走进几户幽静的人家,即萌生了要在此觅房隐居的念头。同里的安静淡泊,与它赫赫有名的江南贴水名园“退思园”,在精神上也是一脉相承的。退而思,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当然也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另一个在热闹上堪比周庄的,是苏州吴中区的木渎镇。木渎给我的印象是太欣欣向荣了,我每次去,都感觉到那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小镇,而是繁华的城市。游客似乎也多得比肩接踵,操着各种语言各种方言的人,像蚂蚁一样聚集在木渎这块骨头上,要把它抬向何方?面对如此红火的景象,我真不知道该为木渎高兴呢,还是为它担忧。马上,苏州的轻轨一号线就要将它与苏州中心城区捆得更紧,它的热闹与繁华,一定将会随之升级。当然,我必须强调的是,热闹甚至喧哗,都无法掩盖木渎的与众不同。这个乾隆六下江南的必到之处,它是大气的。它被群山(当然是江南丘陵)所环抱,它有吴越之争的悲怆过去,它有明清吴西第一大商埠的印迹,这些,都足以把它与其他江南古镇明显地区分开来。

江南古镇博览

老照片:1980年代当教师时与学生在一起

    南浔的特点的是,它有许多民国的建筑。在这个古镇,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还能看到来自法国的铸铁栏杆、来自德国的瓷砖、来自罗马的彩色玻璃。民国的符号,是那么的土中有洋,摩登而怀旧。当一抹斜阳透过五彩的外国老玻璃照射到游人的肩头,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一些什么样的想象呢?《家·春·秋》式的父子冲突?徐志摩陆小曼式的浪漫爱情?还是《雷雨》式的阴郁与乱伦?我去南浔,总是会想到徐迟,这位以《哥德巴赫猜想》而名闻天下的作家,他的最后归宿,竟然是那高楼窗口的纵身一跃。他的死,给他的家乡南浔,抹上了一缕凄美迷离的色彩,叫人黯然怅然。

    关于乌镇,我又能说出些什么呢?1961年,我还不会走路,我被母亲抱着,从苏州坐船来到乌镇,探望下放在吴江桃源的父亲。父亲总是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乌镇轮船码头迎送我们。家里有一张老照片,记录了我们一家当时在乌镇轮船码头依依惜别的场景。后来,1980年,我在桃源中学实习,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步行到乌镇去。那时候,它是原生态的江南古镇,没有到处悬挂的红灯笼,没有游人。走进一家简陋的老馆子,在同样老的长条凳上坐下来,要一碟花生米,炒一盆酱爆螺蛳,再要五分钱一小碗的黄酒。那种岁月,其实并不遥远,如今却不复再来,成为奢侈的梦。听说,乌镇人决心造梦,把古镇最精彩的几条街道封闭起来,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一律穿著古装,会不会用越剧的腔调说话呢?人和街道,都是貌似古代的,设施和服务,却是四星五星的。游客走进这样的梦里,又要付出多少美金、欧元和人民币呢?

    我所到过的浙江古镇,还有一个西塘。西塘最宜雨游。不用打伞,它那到处都覆盖着的过街廊檐,让游人得以免受淋雨之苦而能安然观赏雨景,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水墨了再水墨。西塘的古人,是最有公共设施意识的,它把小镇所有的角落,都以廊檐的方式连通起来,你家走到我家,这个店铺走到那个店铺,就像在自己家里跑来跑去一样。它以直观的形式,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精神。

    最后要说说甪直了。这个字,五笔输入法里根本没有,我是在“全拼”里把它找到的。沪宁高速从上海出发,车开不久,就能见到这个字了。我相信,所有的上海人都不会把它念错,只有北方某些人士,才会把它读成“角直”。甪直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我“搜狗”了一下,得到的是“水多桥多,桥多而密”。这难道真是它的特点么?这难道不是所有江南古镇的共同特点么?我想,甪直能够让人记住的,一定不是桥和水,而是保圣寺和叶圣陶。叶圣陶以这个镇为背景,写了《多收了三五斗》。在这个镇上,有着很高大的叶圣陶石像。我曾经两次看见,一些烧香的老太太,在叶老的像前三叩九拜。这是一个绝妙的象征啊。甪直,最应该记住并感谢的,也许就是叶圣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鼠年吉祥!
后一篇:黑白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