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影从商后,陈晓旭曾经很专注于赚钱,由她创立的世邦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近2亿元,她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她本人被评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2004~2005年度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并且在红楼梦剧组团聚时(《艺术人生》邀请)她也表现依然温文婉约,当年的文静的模样。一直很“乖”的女性。
陈晓旭一直这样,入世,努力,没有出格,没有另类或异类,但忧郁的杏眼、薄薄轻启唇,即使在她商界23余年,依然脱不掉“林黛玉”的原形和经典,她是观众眼里心中真正的林黛玉了,使其后各种剧种中的“黛玉”形象都荡然失色。寸骨柔肠、无奈、宁静、优雅,是她的代词了。而经商,她也大多居幕后。减少人前。性格使然。默然淡定。柔柔弱弱,但仿佛曾经沧海。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这是她的原话。有关记者问到她的工作和生活,且辉煌,商道昌运,而末了或辞间她总会抒情式自语,几显清高,更无从寄托。
她提到过,她念佛已有些年。(她把自己的公司授权管理层,更潜心于此,并且为保持现实而且理想的生活状态,她个人在上海亲自经营小卖店,专营女孩小饰品生意,试图感性和平静地生活,调试,做自己喜欢的事。),她说她爱父母,和睦温暖的家。她已年俞四十,但仍特别显年轻,可她说她的心理年龄“已经不止100岁了”,“我希望生活尽快过去,像流水一样,然后进入一种特别平静的状态,看书写作,亲近自然。我希望现在就过老年人的生活,希望过我爸爸妈妈(那样)的生活。”
可见无奈与忧郁,好花不开,好事不再的惆怅。“多余的富足,挽不回衰老与灭亡”。以下是她之前两年内的采访回答和经典语句:
“白天的工作很繁忙,我会在午休时静坐30分钟恢复体力,效果很好。失败和成功就变得不重要了。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有关智慧、道德、教育的公益事业。”
“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陈晓旭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语言、思想上有意无意中的过失。
也许入佛,与剃度才能归宿和宁静,和无畏,和永生。正好学成7载,水到渫成的事。一生只有两部戏《红楼梦》、《家春秋》。已芳华历尽,以云游之心参透人生。
我想,陈晓旭他们夫妻没有后代,完全可能悟透人生...
注1:早年可能有太多艰辛和秘密和心灵的不能承受吧,加上无子女,有了钱,无现实的劳务和感情寄托,年月无情芳华已尽,晓旭眼里都是衰老和温和,没有新生,看不见成长,没有了感动,没有了力量,全都是“无限好,尽黄昏”...她心灵孤单...再可能是她丈夫太失败,给不了这个女人爱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所以听话地双双遁入佛门。积极的人生,应该是入世的。
注2:陈晓旭身患重症乳腺癌晚期,自从到百国兴隆寺潜心修行后病症大有改观,这一直接因素促使了已经信奉佛法多年的陈晓旭做出出家的惊人决定。
“公司很多人很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我们都很支持董事长,也祝福她。现在公司仍在正常运转,相关人事正在安排之中,而关于陈晓旭资产的问题,公司正在讨论。”
“其实出家前,陈董和郝经理就已经把财产做了合理安排,他们的财产将分三份,一部分交给家人,另一部分用于佛教,还有一部分将用于慈善事业。”
“陈晓旭的丈夫叫郝彤,年龄比晓旭小,身高一米八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公司总经理。陈晓旭与丈夫没有子女。”
注3:
1999年,陈晓旭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无量寿经》的录音带,遂衍生了学佛的念头。两个月后,她前往新加坡找到净空法师,遂皈依佛门,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林黛玉”来兴隆寺就是有缘,她大概在2006年10月末的时候到寺院里来的,到这以后就跟着大伙一样诵经、吃斋饭。她刚来的时候还拄着双拐,身体不太好,听说得了重症,到国外看过,但好像没治好,后来就到寺里来了,身体也渐好。
“人依然很漂亮,气质还是那么好”,居士的口中,身披袈裟的陈晓旭并没有显示出与其他人的特别之处,一样的拜佛、吃斋,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