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
一、爱情。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愉悦情愫,人们从爱情中获得甜蜜与快乐;爱情的享受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者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可以看出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会形成一种择偶标准,我们把择偶标准中各因素适当归类,会发现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一般来说,男人对女人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和外观感(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二、结婚。婚姻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稳定,安全。(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最明显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抗险的作用,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在因生病的失业状态下有人付给医药费用。(五)是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三、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有不少人选择独身,尤其是女子单身现象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些现象可以用成本分析加以解释。我们常看到那些女博士、高级白领及一些事业有成的人找不到对象,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经济学的话说叫“路径依赖”。投资理论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