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游记:《阿尔巴特53号》(外一篇)修改版

标签:
朱晓玲游记阿尔巴特53号外一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分类: 游记 |

9月11日晚10时许,我们由圣彼德堡的莫斯科火车站乘坐列车(双层,四人间、软卧。车厢内整洁、干净。床单、被套洗得雪白)前往莫斯科。列车快到莫斯科“列宁革勒站”时,一位脸色红润、身材丰腴的女列车员来到我们车厢,手指做数钱的动作,意向我们索要小费。“你找我们领队要去。”我们四人似乎不约而同的说。
当然,不懂俄文的我们说的都是汉语。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我们领队朱烽经理事先告诉过我们:“在火车上,若是有俄罗斯列车员索要小费,你们别理他(她),就告诉他(她)找领队要。”。奇怪的是,这位身材丰腴的俄罗斯女列车员,象是听懂了我们说的汉语话一样,一脸不高兴地离开了我们车厢。再也没到我们车厢来了。
我们乘坐的列车到达俄罗斯最古老(建于1842年,1849年竣工通车)的莫斯科“列宁革勒火车站”时,是第二天(9月12日)早上六点多钟。来接我们站的莫斯科导游撒沙,将坐了一夜火车的我们带到火车站附近一个门帘狭窄,人流嘈杂拥挤的中国餐馆吃过早餐后,就将我们带到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毗邻贯穿整个莫斯科市、通达波罗地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的“五海之港”的莫斯科河、曾经是名人荟萃、艺术家天堂的著名步行街:阿尔巴特街。
我们到达阿尔巴特街时,是上午8点钟左右。
大概是我们来得太早(俄罗斯上班、开市时间一般在上午9、10点钟)之故吧,房屋建筑古典雅致,街面整洁干净,街心有一座高高长长繁花簇拥的花廊,站在街这头,一眼就可望见街那头的阿尔巴特街,给我第一感觉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繁华,风情万种,甚至有些诗意般的寂静。地面用红砖铺就的街道两旁一家紧挨一家的咖啡屋、酒吧、画廊、宝石店、手饰店、茶品店、玻璃器皿店等店铺门都没有打开,游人也非如织。也因我们来得太早之故吧,在这条诗意和商业气息、传统古典和现代时尚风交织的街道,我们没有看到街市上出售的“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紫金、琥珀手饰;千奇百怪的护身符;别致、精巧的各式女士小坤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古董、雕塑;绘有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形象的玩偶套人、套娃等等”,令我们目不暇接的商品。我们也没有看到、听到俄罗斯当代青年诗人如何在阿尔巴特街街头或路口,大声朗诵、出售自己诗文的、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独特风景。当然,也由于游历的时间有限,我们在这条街上并没寻觅到传说中的托尔斯泰、加加林、亚历山大等家族建筑、装饰风格迥异,门楣上有着标志性族徽的奢华典雅的宅第,就要离开阿尔巴特街了。
那一切一切没有亲历体验、观赏到的异域风情圣景,只能在我的想象中去完成了……唯值得欣慰的是,当漫步在阿尔巴特街,兴趣盎然地仰头观赏一幢幢建筑风格既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本土文化元素又各具个性特色的房屋、宅第的我,走到一幢端庄、雅致淡蓝色二层楼宅第院门前时,眼前忽然一亮,惊喜看到了“53号”。天呐,这不就是“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现代文学奠基人普希金的故居吗?刹那间,我真有晃惚感、穿越感、梦幻感、不真实感……我真的真的来到了“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文本”的文学之父普希金和他的爱妻娜塔莉娅生活过的宅第跟前了吗?
仰视这圣殿般的宅第,我的心有了微微的颤栗。
我的手,在我心的颤栗中,不自觉地轻轻触摸那淡蓝色、透着古雅、诗意的墙体。而后又顺了墙体触摸那紧闭着的、烙印着诗人气息(我想象着,这黑色、典雅的小院铁门上,一定烙印着诗人普希金生前开门关门的手印)的黑色、典雅的小院铁门。我似由这种有质感的触摸中,确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与诗圣普希金对话哩——这是在经历一场何等荣耀的文学圣雨的沐浴啊!是啊,我不远万里,终于来到了哺育我灵魂的诗圣普希金的家门口,亲耳聆听到了文学巨子、诗人充满激情的吟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补记:
1、莫斯科“列宁革勒火车站”,别名:“尼古拉耶夫斯克铁路”,是俄罗斯最古老的火车站,没有之一。全长649.7
1851
2、阿尔巴特街,“阿尔巴特街有"新街""旧街"之分。老阿尔巴特街,是一条传统风格浓郁的民俗步行街;新阿尔巴特街,则是现代商业气息较浓的步行街。”老阿尔巴特街的历史,要追溯到1493年。据说起始是阿拉伯几个小商贩经常拖着载有皮货、土特产的板车,来到这条小街叫卖兜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条街的繁荣、发展,流传至今。别看这条不足1公里长的街道规模并不宏伟,但,此条街曾经是俄罗斯文学、绘画、雕塑艺术家们的天堂。俄罗斯的名门望族,如托尔斯泰、普希金、加加林、亚历山大等家族都落户在这里。即便是现在,阿尔巴特街,不仅是俄罗斯本民族的旅游圣景,也是全世界各国旅行者,游历俄罗斯的必选之地。
新疆-俄罗斯之旅之:套娃
套娃,是俄罗斯木雕民间工艺品。呈圆柱形状,空心、底部圆润且平坦,色彩迥异:或绮丽热烈;或恬淡梦幻;或神秘高贵;或自然简朴;或冷艳纯净;或天然浑成。
做套娃的材质、工艺流程,都很讲究、精细。椴树、桦树或莱姆树是做套娃的最好材质。做套娃的木材,一般在初春时节,当树木有充沛的汁液之时,将其砍下,剥去表层树皮,然后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风干。树木风干的时间越久(多至五六年少则两三年),制作出的套娃,就越坚固越不易裂变破损。
套娃,有五个套、七个套、十个套、十二个套等不等数量的套娃。那天,我们在莫斯科一家超市挑选套娃时,我们的莫斯科导游撒沙建议我们买最小的那种套娃。撒沙说:最小的套娃,才是俄罗斯最古老传统的套娃。而那些大的套娃都是改良的。材质工艺都没有小套娃好、精良。
撒沙是个很暖心很有人文情怀又幽默风趣,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了然于心的导游。他从来不建议、甚至阻止我们买昂贵物品。他说买最适合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记得我们在逛琥珀商店时,我和我先生都看上了400多元钱一瓶的纯天然蜂蜜,非常想买两瓶带回家。又怕买到了假货,便请教撒沙这是不是纯天然蜂蜜。撒沙举起装有蜂蜜的玻璃瓶,认真看了看,说:“是倒是纯天然蜂蜜,但价格太贵。我不建议你们买。”他说象卖琥珀这种奢侈饰物的商店,摆放的蜂蜜等食品,都是作为工艺品点缀其间的,所以价格昂贵。他说买蜂蜜啊、巧克力、烟酒之类的食品,最好到当地居民购物的超市去买。在那里才会买到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的物品。由琥珀店出来,撒沙应我们要求,将我们带到了当地居民购物的一个偌大超市。在那儿,我们买到了在琥珀店卖400多元钱一瓶,而此超市只卖一百多元钱一瓶的纯天然蜂蜜。当然,我们在超市还买了大头娃娃巧克力、俄得克酒(伏特加)咖啡、奶粉等食品。
我们听取了导游撒沙的建议,花一千二百多卢布买了正宗传统的小套娃。不过,有贪大心理的我们,还是经不起琳琅满目大套娃的诱惑,花六千多卢布买了两个大套娃。
哦,您问我买那么多套娃干什么呀?两个大套娃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一个大套娃留给我们自己观赏,一个大套娃送我小妹。因我们到俄罗斯旅行之前,小妹就说:“姐,你们到俄罗斯,什么也别给我买,就给我买个套娃就行。”
我们买的三个套娃,都是散发着淡淡椴木清香的椴树材质做的,五个一组。非常精美。是导游撒沙帮我们精心挑选的。深切感谢撒沙耐心细致帮我们挑选的套娃!当然,撒沙不单单热情地帮我们挑选N多物品,我们旅行团所有成员,都受到他热情贴心的帮助和服务。每到一个商店,撒沙就会楼上楼下地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这个喊:撒沙撒沙,快过来帮我看一下项链;一会儿那个叫:撒沙撒沙快过来帮我兑换一下卢布;撒沙撒沙快过来帮我看看这酒;撒沙快过来帮我看看这耳环;撒沙撒沙快点过来帮我看看这手镯……那情那景,导游已不是导游了,而是我们的朋友亲人,没有丝毫的隔阂,融洽得如一家人……
撒沙还提醒我们,在俄罗斯买“套娃”,可是要小心哟。稍不小心,说不准你在俄罗斯买到的却是中国义乌造的“套娃”。他说现在俄罗斯好多大小商店出售的“套娃”,多是来自中国义乌的。义乌做的“套娃”,从工艺上讲,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不是内行的人,很难辩真伪。但是材质,那可就差远了。
我说:听人说由“套娃”底部看是否有俄罗斯艺术家签名,就可甄别“套娃”真伪?“套娃”底部没有艺术家签名,肯定是假的。
撒沙说:别别别,你要是这样鉴别真伪,那可是大错特错。我们的同胞有多聪明啊,俄罗斯艺术家在“套娃”底部签名,我们的同胞工艺大师也会依样学样,也用俄文签名呀。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一手流利的俄文,你根本就分辩不出是出自俄国人之手还是出自我们同胞之手……“哦,这个话题好象不大好谈啊?在此打住。”撒沙说。
我很惊叹,俄罗斯对本民族工艺品“套娃”的推广和宣传,真可谓是做到了极至。在圣彼德堡、在莫斯科、在火车站或机场,在我们所到之处,无论你走进哪个商店哪个超市,都会看到、找到出售“套娃”的专柜。大有无“套娃”不成其为商店或超市之势。且商店橱柜里面琳琅满目的“套娃”,个个既朴素憨态可掬又艳丽华贵得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有的商店,无论你买不买“套娃”,只要你购买了商店的物品,服务员一律免费提供印有“套娃”头像的塑料袋作为物品袋,给顾客包装所购物品。俄罗斯就是以这种无处不在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可是,我从没见过(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中国有哪个民间工艺品,被宣传、被钟爱到如此极致的地步。
而且据说,俄罗斯每个家庭,都有摆放“套娃”的专柜。家庭主要成员会在“套娃”面前许愿。每一个心愿达成,就会由“套娃”中拿出一个“套娃”,并排放在“套娃”旁边。如此类推,置至“套娃”中的“套娃”拿完为止。由此,“套娃”也蕴涵有吉祥幸运之意——套娃会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幸运吉祥。当然,这只是我听说而来的美丽传说。没有考证过是否属实。因我们是跟团游历俄罗斯,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根本没时间没条件走进俄罗斯原居民家中去一探究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套娃”最使我动心、感动的,不是她或华丽或朴素或神秘或冷艳或萌态的色彩、形态,而是流传几个世纪多个版本美丽动人的传说。
版本一:17世纪(也有说是起始于14世纪)的俄罗斯沙皇时期,某一年的有一天,距莫斯科以南70公里的俄国古镇谢尔盖列夫镇(也有译为:“扎郭尔斯科镇”),一对新婚不久的奴隶夫妻,即将分别。因为,新娘的夫君,将随垦荒队伍,到遥远的荒蛮之地,为庄园主开垦疆土,种植谷物。
新郎离别了妻子,来到在荒无人烟之地,除了强大的劳动之外,对妻子的思念常常使年轻夫君夜不能寐。为了解对妻子思念之苦,他每晚,借着月光,偷偷在木头上雕刻妻子的容貌。为了便于藏匿和携带,他将雕刻了妻子容貌的木头底座挖空,将雕刻的第二个妻子头像套在第一个中,将第三个套在第二个头像中,将第四个妻子头像套在第三个中头像……如此,不知雕刻了多少个妻子头像。直到开垦的荒地,长出了丰饶的谷物。奴隶们将收割的谷物,捆绑装车,送回庄园。
年轻奴隶有幸被庄园主允许送粮回庄园。年轻奴隶怀揣对妻子的无尽思念,赶着满载谷物的马车,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带回家的不仅有一颗思念妻子的心,还带回了无数个精心雕刻的妻子的木雕头像。年轻夫君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由此流传开来,至今。
套娃,由此成为俄罗斯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版本二:同是沙皇时期,古镇谢尔盖列夫镇,一对年轻的奴隶夫妻,因夫君和其他奴隶被奴隶主派遣到遥远的荒蛮之地开垦疆土种植庄稼而分离。夫君别离妻子时,妻子已有身孕在身。
思念故土思念妻子的夫君,在遥远的荒野之地劳作之余,每天夜深人静之时,凭着想象,在木头上雕刻还在妻子腹中孩儿的容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雕刻了很多很多想象中的女儿的头象。当奴隶们开拓的疆土终于长出丰硕的谷物麦子土豆后,他们赶着马车载着丰收的谷物麦子土豆,回到故乡谢尔盖列夫镇时,年轻奴隶怀揣着的不仅是对故土对妻子的眷念,还有雕刻的一个套一个的女儿的头象。当他看到在破败的门口,迎接他的妻子怀中抱着的已是呀呀学语的女儿时,惊异地发现,妻子怀中的女儿那张稚嫩粉红的脸蛋,长得和他雕刻的女儿头像一模一样。“套娃”由此,成为俄罗斯父女情深的象征。
版本三:还是俄国古镇谢尔盖列夫镇,两个相邻而居的一对表兄妹,童年、少年在一起长大,感情笃深。当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后,勤劳、善良、孝道的表哥,为了分担父母亲的重担,决定远走他乡挣钱养家糊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表哥依依惜别了父母惜别了表妹,踏上了独自闯天下的漫漫长路。在他独闯天下的日子里,他日夜思念故乡,思念父母思念同他一起长大的表妹。为了寄托思念之情,在外学得一手好木匠手艺的表哥,只要有了闲暇时间,他就拿起一段木头雕刻,他将表妹的头像雕刻在木头上。多少年后,当表哥由外地回到故乡时,他送了无数个刻有表妹头象的套娃给表妹。由此,“套娃”是亲情的象征。
还有版本四,说的是“套娃”是由日本传进的俄罗斯。我不大相信这种传说,也就不多赘言了。
诞生了“套娃”这么多美丽传说的古镇——谢尔盖列夫镇,我们当然是要去一睹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