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
朱晓玲

此文已刊发《文学月报》2020年第10期
一
这天下午16点左右,总统七号游轮停靠在“白帝城”所在地重庆市丰节码头。我们随之下游轮,前往白帝城观光游览。
下了游轮上岸后,要步行一段细沙石铺就的土路,才能抵达白帝城。
由丰节码头前往白帝城的路,呈坡状,由低向高。坡度倒是比较平缓,不是很陡。沿途的左边,一溜长是卖各种纪念品及土特产等物品的摊点。下游轮前,我们的带队及导游一再叮嘱不要在旅游景点买什么东西,小心上当受骗。因此,一路上,倒是没有一人向高声兜售商品的摊点走去。摊贩们也很守规矩,除了高声叫卖外,并没有人象其他景区的摊贩那样紧跟游客身边,左档右拦死缠烂打地要游人买他们的商品。
奉节码头的摊贩们,留给我的印象是,在他们身上还是秉持着一种质朴的品性。我虽然没有买他们的物品,而心中自然地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和敬意。算是我这篇游记的花絮吧。
二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之北、夔门之东,素有“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之称的白帝山,“是沟通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通道上的一座巨坝”。它背靠巍峨峥嵘、万壑藏幽的高峡,面临奔腾不息滚滚东流的长江,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因其地势易守难攻之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军事之要塞。其险峻其壁立仟仞其红墙黛瓦其琼楼玉阁之锦绣其参天古木之浓郁茂密其烟雨迷朦萦绕如梦如幻如仙境般的景致,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可曾知道,曾经历朝历代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战鼓号角、腥风血雨、马革裹尸、辉煌与衰败、生与死、新生与消亡,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白帝城千百年的沧桑变迁,沉淀、丰厚了白帝城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关于白帝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白帝城建在紫色白帝山上。再一种说:白帝城就是白帝山。然而我的理解是,这两种说法,其实是殊路同归了:白帝城即白帝山,白帝山即白帝城。可是,最早的白帝城,并非叫白帝城或白帝山,而是叫“紫阳城”或“紫阳山”。
而“紫阳城”因何、在何时更名为白帝城呢?却是有着源渊的传奇历史典故。这段悠远的历史时间,要追溯到久远的西汉末年,是因一个人而起。
话说西汉末年间,“篡夺汉皇权,封号‘始建国’(或作“建国”。“建国”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第一个年号。起止时间:公元8年—13年)的王莽称帝后,授任手下名将公孙述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称帝不久的王莽,怎知晓他的这一任命,为他的爱将公孙述日后自立为帝打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
更为可悲的是,王莽称帝后,推行的“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等一系列惠民改制政策,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从而使史称的“王莽改制”不仅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动荡。加上干旱、蝗虫、瘟疫、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王莽末年,天下纷扰,起义军四起。“公元23年(地皇四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帝被起义军士兵商县人杜吴杀害。时为校尉的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仅维持6年的建国新朝,就此崩塌消亡。
如此同时,被王莽帝委任于蜀郡太守的公孙述,趁机割据蜀地,自称蜀王。蜀王公孙述在土地肥沃富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精强的蜀地加紧屯兵积粮,运筹未来。因势力日渐庞大,加上受惠百姓的拥戴,原本野心勃勃的公孙述,称帝之野心不可遏制。
一日,公孙述骑马来到瞿塘峡口紫阳城(山),见其地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便当即决定在此修筑城堡战事,作为屯兵防守的要塞咽喉。又有一日,一心想称帝的公孙述,听坊间传说子阳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年冒出白色仙雾,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听罢,一向崇尚白色的公孙述喜不自禁,自诩自己就是那条凌空升腾的白龙。更是说,这“白龙出井”,是预示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如此,野心勃勃的公孙述于“建武元年(25年),将其称帝的梦想予以实现:称帝于蜀。帝都建于“紫阳城”。国号‘成家’(也叫大成国或成国);年号‘龙兴’”。并将“紫阳城”改名为现在众所周知的“白帝城”,“紫阳山”亦改名“白帝山”。
在公孙述称帝的12年间,各地战乱频繁,烽火连天,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而公孙述统治下的西蜀,却风调雨顺、物美丰饶、邻里和睦。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安宁祥和繁荣富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有战争纷扰。
可是,好景不长的是,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战火终于漫延到了公孙述政权统治下的西蜀。那一年,东汉王朝创始者光武帝刘秀,征战西蜀。公孙述横刀跨马带领众将士殊死守护白帝城,顽强抵御入侵者,洒尽最后一滴血,置至战死沙场。白帝城随之毁于战火,片瓦无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烙印着历史腥风雪雨瘢痕的白帝城遗迹,是西蜀后人为感恩、纪念、追忆公孙述称帝时恩泽一方的恩德所建。西蜀百姓,不仅修复了代表公孙述时代的白帝城城墙,工事、堑壕,还在白帝山之巅建起了庙堂——“白帝庙”。并立公孙述雕像于庙堂内,专事后辈千秋供奉、祭祀。
古朴而坚固,建在有着“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之美誉的白帝山之巅的白帝庙,掩映在草长莺飞、万木争艳的葱翠浓郁林木之中。如锦的朝晖、绚丽的晚霞,烟波浩渺的云雾飘缈其间,更添白帝庙仙山琼阁之美韵之惮意。这是懂得感恩的古时西蜀百姓,要让他们的恩公公孙述,长眠在这崇山峻岭的美景仙境之中么?
然而,时光飞逝,星移斗转,人非物在、天地在。虽然,“白帝庙”还是那个“白帝庙”,而庙内所供奉的主公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先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西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曾专程来到白帝城劝谏公孙述不要称帝)称公孙述是:‘子阳(公孙述)井底之蛙耳,而妄自尊大’为据,将公孙述雕像毁之。在“白帝庙”内,改供奉曾入蜀劝阻公孙述称帝的西汉名将马援的雕像。并祀土神、江神,将“白帝庙”改为‘三功祠’。”
三
日月如梭的时光到了“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当朝巡抚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张俭,鉴于坊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在“白帝庙”托孤的典故,一是为彰显忠义仁勇儒家之风范,一是为了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勇忠孝悌的思想教化民众、拢络民心,当然更是巡抚朱延立自身对刘备、诸葛亮推崇备至,他令移除“白帝庙”内供奉的马援、土神、江神之雕像,改立刘备、诸葛亮雕像,以供千秋后代祭祀。将‘三功祠’改为‘义正祠’。多年后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段锦复又在庙内添加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人们誉为“美髯公”、“武圣”的关羽和武将张飞雕像。取“明君良臣”之意,将“义正祠”改为“明良殿”。从此,“白帝庙”内,奠定了祀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及其良臣的基调,一直延续至今。
不能不说,每一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璀璨传奇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必定镌刻下他们的铁血人生,他们的骁勇善战,他们的家国情怀不可磨灭的痕迹。从而使中华民族优良血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然而历史演绎的滑稽就在于,“白帝庙”原本是古时西蜀百姓因追思、感恩、供奉公孙述而建。却到后来,“白帝庙”内竟然没有公孙述的一席之地。你在“白帝庙”内,哪儿也找不到公孙述一丝丝的迹痕。故此,我实在是有些为公孙述鸣不平哩。无论我的这种鸣不平有否意义。总觉得这实在是一种历史失误。
那日,当你拾阶走进红墙琉璃瓦,飞檐翘角、斗拱圆门楼、雕梁画栋的“白帝庙”,拜谒了“托孤堂”、“
明良殿”、“武候祠”、“观星亭”、“碑林”等亭台楼阁水榭时,你似听到铁蹄的踏踏声、将士们刀戈相见的嘶吼声由历史的纵深处向你汹涌澎湃涌来……因为死于沙场的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不听众臣劝阻,一意孤行起兵伐吴惨败而溃退到“白帝庙”的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年仅16岁的儿子刘禅(阿斗)托孤于丞相诸葛亮悲壮、含恨、不舍的场景也似历历在目:“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取自《三国志》)。自此,刘备“白帝庙”托孤诸葛亮之举,将“白帝庙”与三国历史及三国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白帝庙”更为沉淀、厚重、传奇、神性、君臣忠义的人文文化内涵。且,将威德仁勇、“将信义、相忠良”的古典传统人文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从而奠定了三国君主良臣被后人永世供奉于“白帝庙”坚不可摧的理由和基石。
哦,您没看错,在“明良殿”中的三国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雕像头部都没有脖颈。为什么?难道雕塑家在雕塑他们像时,有意为之?疑或他们原本是无脖颈之人?非也非也。造成刘备他们无脖颈的缘由是来自千百年后的一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们的头颅被无知无畏的“小将们”无情砍掉。理由是,他们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是压迫者,当被砍头;而守护在刘备他们身旁的四个小太监,却全身保存完好,更没被砍头。理由是:小太监是属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他们当属被保护对象。因此,我们现在在“明良殿”看到的、经过修复的三国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雕像都是没有脖子,而四个小太监,反而全身完好无损的怪异现象。
悲哉!愚哉!蠢哉!糊涂哉!
……
四
不言而喻,历史演绎到今天的和平年代,始建于战乱的西汉末年,毁于东汉建武十二年,重建于明清的白帝城,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线上彰显、传承悠久历史文化、掌故、奇闻轶事的旅游圣地。而观天下雄的“夔门”最佳位置,便在白帝城之巅。
我们游历白帝城的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正好。站在白帝城之颠,极目眺望,涛涛江水环绕的如黛群山,尽收眼底。
因其“夔门”在奇峰兀立,苍翠峭拔的白帝城脚下,
当你登上巍峨壮观的白帝城之巅,你会被豁然呈现在眼前气势磅礴、呼啸奔腾的涛涛江水及长江南北两岸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绝境山峰 “白盐山”
和“赤甲山” 形成的如一天然浑成的巨大闸门——瞿塘峡口(也即“夔门”)鬼斧神功的神奇景观震憾到无语!
“夔门”,因其“赤甲山连白帝山,三巴三峡百牢关”的山环水抱、千峰百嶂、山重水复的举世无双独特地理风貌,被世人誉为“天下雄天”。2005年出版的面值1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就是取天下雄“夔门”之景。由此,更加给“夔门”赋予了非凡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内涵。但凡登上白帝城之巅的游人,无一不为能以天下雄“夔门”为背景,留下难忘美好的影像为高兴事。
我们由白帝庙内出来,来到人头攒动游人如织的白帝城之巅。烟波浩淼、山高水阔瞿塘峡的“瞿塘关下惊危甚,一席巴天浪许高”的险峻景象,瞬间撞入我眼帘。
我静默伫立于山巅一隅,手搭凉棚,眺望江对面镌刻在高高山岩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的“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我被:“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的壮阔气势所震撼、迷醉……
“晓玲,你在这儿呀。我到处找你。快,我们到‘夔门’那个景点照张相吧。妹妹她们排队去了。”童心未泯的我先生的叫声,把我拉回到了现实。
“我们就在这儿照不是一样吗?”我说。
“这儿照照不下‘夔门’全景。”先生侧身指着不远处已是站了一溜长队伍的地方说:“导游说,在那个地方照,可以将‘夔门’全景照下来。和2005年版10元人民币背面的‘夔门’景象是一样的。”
听我先生如此说,不瞒您说,未能免俗的我,当即随了先生,赶紧加入到等着拍照的长长队伍之中。那长长队伍中,当然也有我两个妹妹和她们的家人的身影哩……
五
白帝城不仅自然风景美妙怡人,移步换景,且人文景观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古迹、古碑文、“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望江楼”、“托孤堂”、
“凤凰碑”“竹叶碑”,当然还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涂金塑像及千年之迷“风箱峡悬棺”实物展。这些深深烙印着古人建筑审美学智慧的古建筑遗迹及人物雕像、碑文和令世代智者也无解的面朝涛涛江水、高高挂在如削悬崖上的“悬棺”,无不令现代人的我们,对远古时代先辈们的精湛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及迷一样的殡葬礼仪——“悬棺”,心生感叹、敬仰。
嗯,是啊,白帝城因其历史渊源悠久,而引来多少历代文人墨客前往拜谒、探究、解读、吟诗作赋。李白、杜甫、欧阳修、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等古代文人墨客都不远千里,历尽路途颠波之苦,也要登高白帝城,观感天下雄“夔门”。
因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游历,也因了文人墨客们游历后写下无以计数关于白帝城的千古诗文,从而赋予了白帝城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浓诗意。白帝城便有了誉满海内外的“诗城”之美誉。我们游历白帝城那天,就碰到了不少的外国游人哩。
哎哟哟,白帝城所承载的渊源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岂是我这等走马观花式的凡夫俗子,所能解读得通透、明了的。不妨,摘录几首古代文豪们的诗文,为我这篇粗浅游记增添一些诗意和历史文化内涵,也不枉我到“诗城”白帝城走过一遭,被白帝城的诗魂沐浴过,如何?
附诗如下:
《竹枝词》
【唐】白居易
矍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矍唐险过百牢关。
《白帝城怀古》
【唐】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挠问土风。
城归巴子国,台设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枯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坐思何穷。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分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瞿唐怀古》
【唐】杜甫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咏史诗·白帝城》
【唐】胡曾
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
自古山河归圣主,子阳虚共汉家争。
《白帝城》
[宋]曾慥
白帝城头路,逶迤一径遥。
高堂临峡口,暴水没山腰。
展开全文隔岸鱼施网,横江铁贯桥。
神妃翻覆手,愿赐雨连宵。
《忠武侯庙》
【宋】汪元量
夔门春水拍天流,人日倾城踏碛游。
古庙虫蛇穿画壁,竹风溪雨共啾啾。
补遗:蜿延绵长6300余公里,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脉各拉丹冬峰(沱沱河)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瞿塘峡口的长江之水,在此峡口有如神来之笔,劈开一门。咆哮汹涌的江水,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呼啸而去。滚滚东流至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八省两市一区,流至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形成于1亿多年前侏罗纪时的长江,千回百转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深邃险峻的峡谷,震撼、洗礼、陶醉、倾倒过多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历代文人墨客莫不以行走长江、拜谒长江为傲事。他们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车马劳顿,千里万里、风雨兼程络绎不绝前往长江,只为此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的气势磅礴、凛冽万古的壮阔景象而来。他们不仅为感悟长江而来,他们还为歌吟长江而来。从而留下了无以计数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绝唱。
而瞿塘峡口到底有多险峻奇美,杜甫更有诗曰:“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桔树丹青,复道重楼锦锈悬”。清代诗人张问陶如此描写瞿塘峡口的烟雨迷濛之美:“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真是啊,当你在灿烂的朝阳或绚丽的晚霞或濛濛细雨中,伫立游轮观光台,随着游轮的缓缓前行,举目眺望长江两岸移动的“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的奇异美景,心中的陶醉和感叹,是无法用语言可以形容的。真正的是:“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啊。
说到瞿塘峡口,不得不顺便简略地说一下长江流域与瞿塘峡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另一个闻名遐迩景点:“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由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大峡谷自然形成长江流域独特山水风貌。故而得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流域全长193公里。跨湖北、重庆一省一市。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大峡谷地貌景象各具特色:瞿塘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伟、险峻;巫峡有“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之秀丽深幽;地处湖北宜昌、三峡之起点的西陵峡,是三峡最险峻也是最长的峡谷:滩多水急,浪涛汹涌、怪石林立,而江水清澈见底。欧阳修曾有诗云:“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杨炯也有诗赋予西陵峡曰:“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长江三峡”两岸山峰对峙叠嶂,崖壁如削,怪石嶙峋、林木蓊郁、奇花异草葱翠如茵。最高山峰与江面落差有1000至1500米左右。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长江三峡的形成,是由此处江段地壳不断上升,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从而,构成了“长江三峡”天然的瑰丽自然山水画卷景观。由此,您若游历长江,“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必游胜景。
(已录于2021年4月)
注:1、此文刊发《文学月报》2020年第10期。由衷感谢《文学月报》耿来主编多年如一日对我作品的关注、抬爱!
2、好快呀。我昨天下午16点多钟将刊发在《文学月报》2020年第10期中的游记《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修改版),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今天(9月30日)中午,我打开我的博客时,看到系统通知:“亲爱的新浪博友:您的博文《长江三峡游之:观白帝城》(修改版)被推荐到博客首页……”说实话,虽然这不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新浪博客推荐在首页,但是,我还是感到无比的喜悦,甚至久违了的激动,也涌上了心头……非常感谢感激新浪博客编辑们对我作品的推荐!感谢、感激新浪博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并祝新浪博客编辑们双节愉快!花好月圆人团圆!工作顺利万事吉祥如意!
3、附截图如下:





加载中,请稍候......